24H直播

苑裡反風車落幕 青年留下為故鄉找出路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三年前苗栗苑裡反風車的社會運動,有一群苑裡在地年輕人回到故鄉,在社會運動結束之後,留下來做友善農作,努力學習快要失傳的大甲草技術。 頂著夏日超過35度的豔陽,這群苑裡青年,幫忙農民在火龍果田裡除草、套袋。 這個不用農藥的火龍果田,比起慣行農法,需要更多的人力照顧,在台北念書的蔡佳昇,決定成為苑裡的「青年幫農」,協助照顧農田。 ==青年幫農 蔡佳昇== 學期18週 我大概有10週的週末 會跑來苑裡這樣 如果你想要做友善(農作)的話 你其實需要滿多人 一起來交(替)工(作) 編織著藺草的這位,曾經是苑裡反風車的主力軍,台大法律畢業的她,並不是苑裡人,3年前的社運落幕後,選擇留下來。 ==苑裡掀海風共同創辦人 林秀芃== 思考社會運動不只是反對 它其實是希望可以保留一些 很珍貴的東西 可是我發現 其實不只(藺草)編織快要失傳了 連藺草種植的農人 其實也一個個退休了 看著3年多前,反風車社運的衝撞與激情,這群年青人思考,還能替苑裡做什麼?他們留下來,用自己的所學和知識,從友善農作到行銷苑裡,希望從土地出發,找到青年返鄉落腳的理由。 ==苑裡掀海風共同創辦人 劉育育== 我們自己年輕人回來 在思考 年輕人在這個小鎮 可以有什麼新的生活方式 跟新的發展的途徑 苗栗苑裡是個靠近台中的小鎮,人口外移嚴重,又有台中市的磁吸效應,人口數20年來,平均不超過五萬人。這群返鄉青年的團隊,已經有30人,七成都是苑裡青年,希望透過社區營造的模式,在人口流失的偏鄉,創造更多青年返鄉的誘因。 黃千容 彭煥群 苗栗報導
您的參與,
讓公共服務更完整!
閱讀、按讚,就能客製您的專屬推薦新聞
本網站使用 Cookie 技術提升體驗,詳見服務條款。繼續瀏覽即代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