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元實力追美元? 後勢仍有變數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歐盟整合的最大成就之一,就是在十二個會員國內,全面發行歐元。目前歐元區的國民生產毛額,佔全世界的15%,僅次於美國的20%。有人說,歐元的誕生,是本世紀最偉大的工業。不過歐元想持續成為國際強勢貨幣,還有許多變數。我們來看以下的專題報導。
2002年元旦凌晨,象徵歐元的旗幟在歐洲央行廣場緩緩升起,二十一世紀的新貨幣歐元,宣佈取代歐盟十二個國原有的貨幣,成為法定貨幣。隨著歐盟東擴的效益,到了明年歐盟總人口數將高達四億,遠超過美國的三億人口,歐元在國際經濟舞台的地位不斷升高。不過在歐元區的國家內推動沒有匯率變動風險的創舉,雖然可以讓境內企業的訂價一致化,提升競爭力,學者和實務界對於歐元的未來,還是有不同的看法。
歐元的推動,還得歸功於過去五十年來,歐盟各國爭取建立區域貨幣同盟的共識,在1960年成立歐洲經濟共同體EEC,減少區域內貿易障礙。之後歷經四十多年的磨合,才進入第二階段,發行歐元。目前歐元區內的國民生產毛額GDP,佔全世界的15%,僅次於美國的20%。不過歐盟大國英國,對加入歐元態度不明,歐元區國家失業率也居高不下,去年高達8%,遠高於美國的5.3%和日本的5.6%。這讓歐元取代美元的企圖,充滿變數。歐元的誕生,在國際金融市場產生了美元集團和歐元集團的兩強對立,為了想超越美國,歐盟也劃下了讓會員國放棄租稅權的大餅,好讓歐盟一統各國租稅及財政政策。不過如此一來,歐盟形同建立了超國家聯邦,屆時面臨的不光是經濟問題,還有政治角力的難題。公視新聞蔣靜怡張梓嘉採訪報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