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特瓶回收 台灣年逾11億支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從九月一號開始,寶特瓶的回收獎勵金取消,不過環保署評估台灣的寶特瓶回收率,還是可以維持世界最高,而這樣的成果必須依賴整套回收的體系環環相扣才行,究竟每年多達11億支的寶特瓶,是經過什麼樣的處理過程才能再利用的呢?我們帶您到回收場與處理場去了解實際的狀況.
看起來硬梆梆的寶特瓶,要變成柔軟的便當袋,過程其實並不複雜這裡是位於台北市內湖的資源回收場,也是台北市民家中送出的寶特瓶必經的第一站
所有車子進出貨都要過磅,我們的地磅是由電腦控制的
全省類似的回收場有95家,分別從18000個回收站蒐集保特瓶,加上拾荒業者撿拾的部分,每年有超過11億支的寶特瓶進出回收場,因此過磅加上24小時的螢幕監測就成了業者申請環保署補助的重要依據,貨料登錄之後,後續的整理工作才正要展開
輸送上去的瓶瓶罐罐經過磁選風選的力量,加上人員篩選會把寶特瓶送到寶特瓶儲存槽
回收容器種類繁多,重新利用必須材質統一,輸送帶將寶特瓶單獨分離出來,接下來就是回收場的重點工作,也就是空間壓縮
我們現在將它放出來,一個槽大約可以打二到三個的寶特瓶磚壓縮完成的瓶磚每個重達300公斤,依稀還可看出瓶子裡有殘餘的飲料,再度過磅之後,瓶磚就能送往全省15家的處理場,進行下一個階段的清洗與整理
寶特瓶的原料是PET,每公斤可以換到20元的清除補助金,處理場必須將不同材質的原料另外打包,其中也包括小小的瓶蓋,保留透明清澈的瓶身才能進行粉碎
經過粉碎機之後,最後的製程是儲料槽,它所收集的就是我們的成品,就可以到下游廠再生利用了經過前後將近十道的處理程序,寶特瓶回收的原料有70%外銷到國外製成衣服,拉鍊與手提袋或是娃娃的填充物
處理之後它就像是紡織品,四個回收起來就變成一個便當袋,回收再利用,垃圾變黃金
資源回收再利用的例子到處可見,市面上不少的舶來品,部分的原料其實就是來自台灣的寶特瓶公視新聞陳娟娟張梓嘉採訪報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