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市場需求大 廠商搶佔灘頭堡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政府該不該開放八吋晶圓廠到大陸投資,這個爭議持續了將近半年。接下來的三則專題報導,我們要來了解,晶圓製造業的現況,投資大陸政策的演變,以及晶圓廠到大陸投資的爭議所在。我們先從晶圓製造產業的現況開始看起。這是積體電路,也就是一般所說的IC,它需要龐大的半導體產業通力合作,才能完成。首先,晶片製造廠先從矽晶石原料中提煉多晶矽,經過繁複的手續,製作出半導體的原料。矽晶片要變成小晶片,必須透過晶圓代工廠特殊的技術。他們把IC設計公司設計出來的電路,放在晶圓片上,一片八吋晶圓,可以做成幾百顆到幾千顆的小晶片。
晶片完成以後,再送到包裝廠切割、封裝,最後經過測試,我們常見的IC成品就大功告成了。從最上游的晶片製造、IC設計、晶圓製造,到下游的封裝、測試,台灣的IC產業,已經形成完整的分工。無論是日常生活當中的電腦,手機。.等電子用品,甚至大到太空衛星系統,都需要用到IC。值得一提的是,全世界超過四分之三的IC,用的都是台灣廠商做的晶圓。台灣的晶圓製造能夠在全球市場一馬當先,其實是花了二十年的努力。
最早是在民國63年,經濟部在工研院成立了電子中心,引進國外技術後,再轉移給廠商,經過廠商和政府、民間各個環節的合作,開創出今天耀眼的成果從四吋、六吋,到目前市場主流的八吋晶圓,台灣一直站在世界技術的最前端,目前,廠商正致力於發展十二吋晶圓。因為晶圓的面積越大,就可以分割出更多的小晶片,生產效率將更高,成本也將隨著降低。走過了二十年的歲月,台灣的晶圓製造,終於在國際市場的競爭中,掙得領先地位,也聚集了上下游的半導體產業,讓台灣成為不折不扣的、全球IC生產重鎮。林珍汝 陳柏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