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稅協議延簽 兩岸談判空間轉變(影音)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第四次江陳會談原訂要簽的四項協議,最後只完成四分之三,租稅協議出現破局,有學者認為,這顯示兩岸談判空間已經開始轉變,由易入難的議題恐怕會讓未來談判,不再有蜜月期! 學者也建議,執政者在談判時,應轉化兩岸談判焦點,放在每次會談累積共識的價值,取代都得有協議簽署的形式,這對前線談判者而言,才能更有彈性。
兩岸協商租稅議題延簽,令人意外,雖然官方強調是因為技術問題有待解決,也傳出可能是台商對查稅權有反彈壓力,不過學者認為,從這次租稅協議觸礁,可看出政府未來談判空間,已經開始轉變,一帆風順的情況恐怕會愈來愈少
租稅協議暫緩簽署,對台灣未來和中國的談判,其實也是一種警訊,學者從政府談判策略來分析,發現從過去到現在,兩岸簽署9項協議1個共識,再加上這次3協議,在談判節奏上,民眾感覺有持續性,但是從經濟面觸及政治面,困難度愈來愈高,要避免國內期待落空,學者建議,談判的焦點也該轉變,每次會談應以兩岸累積共識為主,來取代兩岸協議形式的簽署
加上未來的ECFA談判,產業別將更多更雜,內部和外部壓力將會更大,學者認為,未來如果觸及"兩岸和平協議",和"軍事互信機制"議題,政治壓力更是避不掉的挑戰,政府一方面要調整談判思維,一方面還要增進社會理解,才能減輕兩岸未來在談判上,隨時可能破局的衝擊。
記者 李曉儒 彭耀祖 台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