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直播

內湖線運量爭議 延宕八年仍存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內湖捷運擠擠擠,許多民眾可能都質疑,為什麼要採用中運量,而不像淡水、板南線的高運量系統? 其實在規劃過程,內湖線就因為中、高運量的爭議,整整延宕了八年,沒想到好不容易完工通車,同樣的爭議又回到原點 前後任市長一起動土,民國91年內湖線動工留下歷史畫面,但等待這一刻可是歷經了八年爭議。 我們如果說執意要採用-馬特拉的系統 事實上可能並不是很好 木柵線火燒車問題不斷,當年的捷運局長一上任就宣示,不再讓中運量的馬特拉繼續拉,內湖線要改用高運量系統,但話才一出口,市長又出面滅火。 根據木柵線的經驗-還有各界的反應 我已經請捷運局-做審慎的檢討評估 一句要檢討評估,整整就評估了八年,因為改採高運量,連接木柵線就得另外轉乘,而且高運量採地下路線,雖然載運人數比中運量多一倍,但經費得花上千億,工期也整整多出五年。權衡之下,最後還是中運量系統雀屏中選。 用能不夠在尖峰時間-一定會產生擁擠的現象 要趕快增加它-每一節列車的車廂數 第二個怎麼樣再增加它的班次 從評估到完工,前後歷經15年,內湖科學園區、百貨商圈都成形,新大樓更是一棟棟出現,中運量系統每小時2.6萬人的承載量,要怎麼趕上內湖現在的通勤人口,也成了內湖線的大挑戰。 記者林珍汝林國煌台北報導
您的參與,
讓公共服務更完整!
閱讀、按讚,就能客製您的專屬推薦新聞
本網站使用 Cookie 技術提升體驗,詳見服務條款。繼續瀏覽即代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