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直播

澎湖沙港融合海豚意象 藉策展、文資保存介紹地方史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澎湖沙港曾因獵捕海豚事件引發全國關注,也促使政府將海豚列為保育動物。而如今的沙港,不只是歷史的現場,居民更透過策劃廟宇文物展覽,以及爭取立法、保存文資,再次爬梳了地方歷史,希望讓更多人重新認識這片土地。

走在沙港社區,隨處可見可愛的海豚圖案,對許多人而言,沙港仍是「海豚的故鄉」。不過近年來,在地居民積極推動廟宇巡禮,並在信仰中心廣聖殿展出歷史文物,帶領民眾感受地方深厚的人文底蘊。

地方文史工作者陳英豪說明,「我希望觀眾走進來,像是一個時光迴廊一樣,從比較近的現代,到日治時期、再到清代,沙港村民開闢這塊土地的一個歷史。」

這些文物見證沙港不同年代的社會變遷,當舊廟改建拆除時,居民不忍文化流失,更主動買下文物典藏家中,其中還包括彩繪藝師陳壽彝與廟宇匠師朱錫甘的精湛作品。

廣聖殿主委陳宗銘表示,「我很擔心說當有一天我走了以後,這個東西我的兒孫不知道會不會給我亂搞,所以我就去登記了縣府的一般古物。」

除了立法保存文資,地方藝術家也將生活風景融入街區創作,面對外界對過去獵捕事件的批評,居民選擇用文化力量翻轉印象,共同守護地方記憶。

沙港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曾才發指出,「我們不是殺生的這個殺港,我們是真正的沙港。」

地方文史工作者陳英豪認為,「過去因為有一些保育的意識抬頭,讓他們有點承擔一些罪名,所以我覺得要轉變歷史轉型正義的改變,我覺得是要讓他們掌握對於沙港海豚的詮釋權,講他們自己對於這個海域生態的故事。」

這座曾經被陰影籠罩的村落,正找回屬於自己的聲音,更多關於沙港的故事也等待人們走進社區,重新來發現。

您的參與,
讓公共服務更完整!
閱讀、按讚,就能客製您的專屬推薦新聞
本網站使用 Cookie 技術提升體驗,詳見服務條款。繼續瀏覽即代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