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直播

情感寄託?情色商品?娃友為什麼迷上矽膠娃娃?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她不會給我負面的情緒壓力,是一個很好的傾聽和陪伴者。」阿傑花11萬入手的第一個娃娃,取名筱悠。這群養娃、曬娃的人被稱作「娃友」。不過捧在手心的情人,還是常被外人誤會為情色商品。大家對矽膠娃娃的第一印象是什麼?娃友為什麼要寄情於娃娃?這算是一種戀愛關係嗎?

與女友關係的結束 入坑娃圈的開始

和女友分手一年後,阿傑偶然在網路上看到有人介紹矽膠娃娃。雖然雙魚座的他細膩又浪漫,自認為跟人談戀愛不是難事,但要找到觀念相符的另一半,難上加難。

阿傑心想,不用出門約會,也不會說話爭吵,有個永遠有溫柔眼神和甜美笑容的矽膠娃娃,或許不錯。

稍微移動娃娃的手指,就能十指緊扣,現在阿傑認為,和娃娃戀愛是最舒服的關係。

不只自己認同娃娃,阿傑也把這段關係告知家人。他的媽媽認為,「這很正常啊,暫時沒有女朋友抱娃娃也很好,我覺得他開心很重要。」

鏟屎官養貓狗 娃友有娃娃陪伴

就像部分養貓、狗的飼主希望能從寵物獲得情感上的支持和陪伴,耶魯大學消費心理博士王婧指出,「娃友的情感投射也與此沒有區別」。

王婧說明,娃友的現象某種程度其實是反映出,消費者如何通過媒介,完成自我確認及情感寄託。

矽膠娃娃尺寸約140至170公分,關節可以隨意操控,擺換任何姿勢。矽膠材質在身體細節的呈現比熱塑彈性材質TPE擬真,可以扮演成娃友喜愛的角色,作陪或充當攝影模特兒,價位在6萬到15萬元之間。

遭異樣眼光看待 「去羞化」成首要目標

「會持續使用娃娃性愛功能的人,真的就是佔比10%左右而已。」台灣人形藝術協會創辦人郭大是娃友也是販售業者,他說大部分的娃友,主要是把矽膠娃娃當作一種陪伴。

在銷售娃娃的過程中,郭大也感受到娃友們的困境,「我們做個事業或者買個東西要躲躲藏藏,其實我覺得這是很不正向,而且有問題的。」

希望娃圈越來越正向,外界的眼光越來越健康,郭大陸續開咖啡廳、成立推廣協會,並舉辦娃友聚會。

郭大回憶起最初決定把娃娃公開展示的場景,「哇那個壓力也是很大的,因為住戶連署抗議,要把我們趕出去。」

不是單身限定 夫妻也與娃共處?

投身娃娃產業前,郭大從事做廣告相關工作,但因疫情重創加上對未來感到迷惘;他上網看到娃娃資訊,買了一個回家試用後,發現其中的客群很有意思,於是說服太太Haru,把房子賣掉投資。

Haru回憶起第一次見到娃娃,簡直逼真到無法直視,「你看到一個這麼完美的東西出現在伴侶之間,女性的內心是會覺得,『是不是我不夠好,會不會被取代掉。』」

老婆對娃娃產生危機感,郭大認為,有時其實是女生太過度吃醋,「我們還是可以分辨說真人跟娃娃之間的差異。」

現在Haru和老公在事業和家庭中相互支持,兩人笑說可能要謝謝娃娃,讓彼此情感又向前跨越了一步,「我們能夠談的事情是更深,甚至更廣。」

把娃娃視為生命個體 延續陪伴時間

娃娃產業也衍生了相關的工作,在郭大的咖啡廳旁,開了一間娃娃醫院,裡頭擺滿待修復的娃娃。

這些娃娃「病患」輕則跌打損傷,重則手術開刀。娃娃醫院院長昱宏以骨架斷裂為例,「要拆開來才知道,但只要一開刀市價就是3千起跳。」

遇到難以修復的娃娃,昱宏還是會盡力挽救,他了解客人把娃娃當成自己家人或伴侶的心,「會想一些方法看能不能讓這隻娃娃的精神,可以延續到下一隻新的身體。」

您的參與,
讓公共服務更完整!
閱讀、按讚,就能客製您的專屬推薦新聞
本網站使用 Cookie 技術提升體驗,詳見服務條款。繼續瀏覽即代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