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諾貝爾獎最後一個獎項「經濟學獎」,得主於今(13)日晚間揭曉,由莫基爾(Joel Mokyr)、阿吉翁(Philippe Aghion)、豪伊特(Peter Howitt)3位學者共同獲獎,表彰3人以不同方式解釋為何過去200年全球經濟飛速成長。
諾貝爾獎(Nobel Prize)13日晚間揭曉最後一個獎項「經濟學獎」得主,由莫基爾(Joel Mokyr)、阿吉翁(Philippe Aghion)、豪伊特(Peter Howitt)3位學者共同獲獎。
評選諾貝爾獎得主的瑞典皇家科學院說明,這是為了表彰3名學者以不同方式解釋為何過去200年全球經濟飛速成長。
莫基爾透過經濟史研究,指出持續流動的「有用知識」是關鍵,包括能夠說明原理的「命題性知識」,例如科學理論;以及如何製作與操作的「規範性知識」,如配方、設計圖等。
莫基爾指出,工業革命前,人們往往處於「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的情況,因此多在誤打誤撞下出現成功發明,無法持續創新;但科學革命與啟蒙運動後,社會態度轉趨開放、科學家也開始講究是否能夠重現研究,因此促進了這兩種知識的累積與連結,例如因為學界對大氣壓力與真空的知識有所理解,因此才能改良蒸汽機。
阿吉翁與豪伊特則建構數學模型,發現經濟成長其實是透過一種名為「創造性破壞」的過程持續進步,也就是當某間公司發明新技術或產品後,可因專利保護而獲得壟斷性利潤,鼓勵公司投入研發;但這些專利技術之後可能會被其他公司超越,並淘汰掉舊公司,形成創新、研發、經濟成長、創造性毀滅的循環。
諾貝爾獎官方指出,3位學者闡明在人類的歷史中,儘管偶有能夠改變生活的重大發現,但長期來看,在工業革命發生前,這些科學帶來的進步終將停滯,人類的生活品質並未出現顯著變化;然而工業革命發生後,學術發現與實際運用反而持續互動、相互成長,形成正向循環,為人類帶來永無止盡的創新與進步,並為全球經濟帶來持續且穩定的成長。
今年的諾貝爾獎獎金為1100萬瑞典克朗(約新台幣3548萬元),其中由於莫基爾解釋了經濟持續成長的關鍵,因此獲得一半獎金;阿吉翁與豪伊特則共分剩餘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