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直播

致力讓國際正確解讀2758決議 IPAC創辦人籲正視台海危機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跨國議會對中政策聯盟IPAC創辦人裴倫德(Luke de Pulford),近日率團訪台並接受公視專訪。他直言,中國不斷扭曲聯合國2758號決議、擠壓台灣的國際空間,甚至以經濟脅迫手段迫使部分國家退縮。但面對威脅與挑戰, IPAC仍持續串連跨國議員,不只是讓各國表態支持台灣,更要實際影響政策走向,讓台灣議題被納入全球安全與秩序的核心討論。

跨國議會對中政策聯盟IPAC創辦人裴倫德說:「我們要為這些議員創造一個空間,讓他們能夠反制,不是要求中國改變政策,而是推動各自的政府採取更務實的對中態度。」

裴倫德近日率團訪台,接受公視專訪時,他特別點出,中國不斷扭曲1971年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擠壓台灣國際空間,因此IPAC努力地讓國際重新檢視並正確的解讀 。

裴倫德認為,「中國的作法能奏效,坦白說就是用經濟脅迫來達到目的,所以非常重要的一點是不能允許這種灰色地帶、逐步侵蝕《國際法》的行為,在沒有任何反制的情況下發生。」

過去一年來,IPAC成功讓澳洲、荷蘭、歐洲議會、美國等7國國會通過動議,集體反制中國對決議的錯誤詮釋。但裴倫德也坦言,過程中遭遇不少挑戰。

裴倫德指出,「3個國家議員被迫退出IPAC,分別是索羅門群島、馬拉威和甘比亞,而每個都伴隨著脅迫和相關的威脅,我自己甚至被人冒充身分長達5年,這類奇怪的事情常常發生,包括許多網路攻擊。」

即使得付出代價,IPAC仍持續倡議並啟動MIST行動計畫,提醒各國正視台海危機,不只是領土爭議,更可能帶來嚴重經濟衝擊。

裴倫德強調,「如果台灣被封鎖,或者更不幸地被入侵,全球經濟影響可能高達10兆美元,占全球GDP的10%甚至更多,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倖免。」

IPAC短短5年,成員從8國到43國,號召近300名跨黨派議員,對台灣來說不只是一股突破傳統外交限制的力量,也讓支持台灣成為各國維護全球穩定與國際秩序共同立場。

您的參與,
讓公共服務更完整!
閱讀、按讚,就能客製您的專屬推薦新聞
本網站使用 Cookie 技術提升體驗,詳見服務條款。繼續瀏覽即代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