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憂水源遭中國切斷 推建水壩計畫引居民反彈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中國宣布在西藏興建全球規模最大的水壩工程,預計未來10年完工。這座水壩能滿足中國龐大的能源需求,卻也引發外界擔憂,北京可能藉此掌握下游河川的水量。對下游的印度而言,這代表乾季水源可能遭到切斷,因此新德里急推自己的席安河(Siang River)多功能水壩計畫,希望確保供水安全,但同時也引爆邊境原住民族群的強烈反彈。
岩石上紅色的字寫著「不要水壩、不要勘查」,印度阿魯納查邦帕容村的居民擔心,印度水壩計畫將把肥沃農田沖走,影響耕作與家庭生計。
雜貨店老闆帕賓表示,「我們靠這片土地種植農作物,種植豆蔻、稻米、菠蘿蜜和梨子,我們用這些農產品賺錢,這不僅能讓我們的孩子受教育,還能養家,所以我們不會允許蓋大壩。」
許多珞巴族人強調,席安河不只是水源,更是文化與文明的生命脈動,水壩一旦建成,將摧毀世代傳承的根基。
珞巴族反壩行動者賈莫說明,「席安河就是我們的文化,它世世代代與我們的文化相連,不僅與文化和傳統息息相關,也跟文明緊密相連,因為我們的祖先在河邊耕種,為我們蓋房子養活我們。」
由於中國在西藏啟動超級水壩工程,印度擔憂下游乾季水量可能暴減高達85%,所以迅速推動建造席安水壩,既能儲水以應乾旱,也能抵禦突發洪水洩流。
新德里當局擔心,此舉將使聲稱擁有部分印度阿魯納查邦主權的中國,將河道控制權「武器化」。專家則分析,中國推動超級水壩不僅為了傳統發電,更是為了滿足人工智慧與數據中心龐大的能源需求。
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美亞關係教授米德認為,「中國需要越來越龐大的能源,以人工智慧為例,人們不一定會把水與AI聯想在一起,但AI需要龐大的數據伺服器,而伺服器需要大量電力。」
專家指出,中印之間沒有水資源共享協議,若無跨境合作,雙方乾季築壩競賽將加劇區域緊張,南亞可能面臨新型水戰風險。
黃瑀喬/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