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保署與民合作防範 盜伐國有林地案10年減8成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國有林地的盜伐案件,從2013年的290件,到2024年已經降至58件,除了修法加重刑罰,搭配科技蒐證,農業部林業保育署近來也擴大與民間團體與在地社區合作,尤其是社區參與巡護,公私協力共管山林,讓非法盜伐行為更能被通報與追緝。
珍貴木儘管生長在偏遠山區,但有利可圖,早年盜伐事件層出不窮,台東卑南利嘉村長林肯毅指出,早年常與山老鼠狹路相逢,還曾被開槍警告,近2年隨著牛樟價格變差、盜伐刑責變重,以及部落族人組成巡護隊,山老鼠變少了。
台東縣卑南鄉利嘉村長林肯毅表示,「我跟台東分署合作16年了,我協助他們破案將近30件,公部門沒有辦法像我們一樣熟悉那個環境、熟悉那個地形,利嘉林道這2年是沒有再發生了。」
林村長表示固定巡邏,但巡護的頻率不方便公開,而山林範圍很大,儘管巡護政府有給津貼,還是希望提高,而在南庄也有山林巡護隊,長老表示,雖沒有執法公權力,但可透過通報遏止非法,族人也能深入認識傳統領域。
賽夏族長老根誌優說道,「讓我們的孩子能夠真正因為這樣的巡護,而開始認識自己為什麼我是賽夏族,我想山林巡護它絕非單純的就是巡護而已。」
林業保育署表示,遏止盜伐應著重預防發生,截至去年已經有91個社區參與巡護,也讓國有林地盜伐案件從2013年的290件,降至2024年的58件。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長林華慶提及,「我們有一個line的山老鼠雷達站,這個目前為止提供了很多非常重要的盜伐的即時資訊。」
至於都是誰在當山老鼠呢?台北大學教授陳湘繁分析,盜伐者居住地跟犯罪地點直線距離的中位數只有20公里,代表有地緣關係,之所以犯案,與偏鄉的經濟、就業、家庭、甚至毒品都扮演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要遏止盜伐,改善偏鄉經濟條件也是重點之一。
姜筑/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