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擬資助以色列屯墾區醫療 外交部:交流階段未承諾捐贈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以色列媒體7月初報導,我國擬捐款資助以色列屯墾區的醫療計畫。不過因為屯墾區議題敏感,也引發熱烈討論。外交部表示,衛生醫療一直是台、以兩國重要合作領域,但也強調,相關援助還在意見交流階段,駐以色列代表處尚未承諾捐贈。
在以色列與我國國旗旁留下合影,以色列媒體這個月初報導,我駐以色列代表李雅萍受執政聯盟國會議員泰勒邀請,訪問位於約旦河西岸,管理40多個以色列屯墾區的本雅明地區議會時,表達願意捐款資助當地的醫療計畫,是第一個向以色列屯墾區提供資金的國家,但也因此引發質疑聲浪。
外交部發言人蕭光偉表示,「泰勒議員他在今(2025)年5月訪問台灣,在台灣期間有機會親身體會並且了解到,我國秉持衛生無國界的精神,目前相關討論的議題都是跟人道援助、衛生醫療合作有關,那所以雙方就這個議題在進行討論當中。」
外交部回應,衛生醫療一直是台、以兩國重要合作領域,但也強調相關援助仍在意見交流階段,駐以代表處尚未承諾捐贈。 如此謹慎,因為以色列屯墾區至今未獲得國際社會承認。
約旦河西岸雖然在1967年六日戰爭後被以色列佔領,但根據1993年的奧斯陸協議,該地被劃分為3個行政區,分別由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權力機構管控。不過2005年,以色列軍民撤出加薩走廊後,在西岸持續擴大並發展屯墾區,限縮巴勒斯坦民眾居住空間。目前西岸約近有70萬以色列定居者,與330萬巴勒斯坦人共存,雙方新仇舊恨不斷累積,不時爆發衝突。
政大外交系兼任教授李登科指出,「我們答應協助他們,提升他們的醫療水準,只是照顧屯墾區的這些屯民,也就是猶太人的話,當然比較有點爭議,但是如果說我們這個醫療協助,屯墾區附近的、貧困的巴勒斯坦人,當他們有醫療需要的時候,可以優先得到照顧,這就是好事一樁。」
學者指出,國際法規定,是禁止在屯墾區從事投資、貿易等商業行為,若台灣聚焦人道援助,並提出希望優先照顧附近的巴勒斯坦人,或許能夠減少爭議。
蔡思培/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