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伊12天戰爭後首現身 哈米尼藉阿舒拉節宣誓政權
黑色教袍、格子頭巾,神隱多日的哈米尼一現身,原本席地而坐的信徒全部都驚訝站起來,激動高喊著「海達爾」,氣氛熱烈。

「海達爾」是穆罕默德繼承人阿里的別稱,也是哈米尼當初宣示要對以色列開戰時提到的名字。現身晚禱的這天,哈米尼微笑點頭、揮手,雖然沒有開口說話,但選擇在阿舒拉節前夕公開現身,背後的意涵不言而喻。
而隔天正是阿舒拉節的頭重戲,在首都德黑蘭街頭,身穿黑衣的男子揮舞刀劍、女信徒在人群中哭泣,還有人演出宗教劇,街頭鑼鼓喧天。這個年度的大日子,對穆斯林、尤其是什葉派穆斯林來說,是最神聖的一天。

阿舒拉節是伊斯蘭曆當中,穆哈蘭姆月的第10天,是為了紀念公元680年先知穆罕默德孫子「侯賽因」和他的家人,在卡爾巴拉之戰的殉道。
今(2025)年的阿舒拉節,剛好是伊朗與以色列12日戰爭結束後幾天,900多人喪命的國仇家恨,將伊朗人民族主義情緒推向最高點。
伊朗民眾佐赫里普爾表示,「雖然阿舒拉事件已經過了這麼多年,記憶仍深植在人們心中,就好像今天才發生,永遠不會淡去。」
伊朗民眾普爾沙德則說:「我認為戰爭沒有贏家或輸家,但就我所知的是,我們伊朗人會為我們的祖國戰到最後一口氣,我們終將勝利。」

在阿舒拉節的儀式之中,有些信徒會選擇自我懲罰,像是拍打胸口或臉頰,被認為是想藉此與侯賽因的痛苦相連結;有時這種行為,還會演變成更激烈的持刀自傷,或用鏈條抽打自己。
但血腥極端的做法不僅具有爭議性,許多宗教領袖和學者也都認為,這種行為並不符合伊斯蘭教義。
《紐約時報》分析,哈米尼選擇在阿舒拉節前夕現身,其實是對以色列與華府的「挑釁」,也是伊朗政權堅不可破的宣誓。
因為阿舒拉節向來就不是單純的傳統宗教儀式,例如伊朗大革命期間的阿舒拉節大示威,就是推翻巴勒維王朝的重要前奏;2023年,阿舒拉節也是伊朗女性抗爭運動的一大舞台。
而隨著哈米尼現身,許多問題也浮出檯面。BBC近來的一篇報導指出,伊朗多年軍事化、升級核設施,不僅耗費國家大量資源,還引來長年制裁。
12日戰爭暴露伊朗的脆弱,也引出不少對哈米尼的批評,甚至更傳出有前高層官員呼籲聖城庫姆的宗教學者,出來干預並推動伊朗的政權更迭。86歲的哈米尼接下來的動向,將持續引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