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以為懷孕有月經或夢遺定期發生 近6成國小高年級生性知識不及格

台灣性平教育協會與兒盟今(8)日公布「全面性教育現況調查報告」,調查結果顯示全台近6成學童性知識不及格,例如誤以為「懷孕會有月經」或「夢遺會定期發生」等。此外,有近半數學童稱學校教的內容已忘光,主要靠Google學習性知識。調查同時指出,家長對「性」的態度與溝通方式,也會影響孩子的性觀念。

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與兒福聯盟8日公布「2025全面性教育現況調查報告」,針對全台國小五、六年級學童進行性平觀念調查,以問卷方式設計11題與自身發展相關的性知識題目。

結果顯示,受測學童平均僅答對5.9題,只有2%學童能全數答對,換算成百分制分數,代表近6成學童不及格,顯示整體性知識水準普遍偏低。

逾7成學童不了解異性身體發展

本次學童答錯率最高的題目為「夢遺通常會定期發生」,該題正解為「錯誤」,共有近75%學生答錯;另一題目「大部分女性會在10歲以前出現初經」,正解同樣為「錯誤」,但亦有逾6成學童以為答案正確;還有5成4學童誤以為「懷孕時會有月經」。

另外,逾3成學童作答時仍認為「衛生棉最好不要被人看到」,顯示月經污名與性別刻板印象仍存在。

調查指出,五、六年級學童對異性的身體發展仍較為陌生,答題男學生中有近75%對月經理解錯誤、女學生則有近78%不了解夢遺,可能導致孩子對青春期變化產生恐懼、嫌惡,甚至以戲謔態度面對性別特徵,進而引發性別歧視或霸凌等問題。

「學校教的已忘光」近半學童靠Google學性知識

受測學童表示,主要獲取性知識的來源包含老師或教科書(82.5%)、家長(55.5%)、自行上網搜尋(49.8%),以及透過YouTuber或網紅(31.2%)及社群軟體(26.5%)等新興媒體中得知。

調查指出,雖然結果顯示有逾8成學童從課程中了解性知識,但也有超過半數學童表示,已完全忘記課堂上所學內容。而未透過正式教學管道了解性知識的學童,答錯題數亦明顯較多。

家長態度也會影響孩童性觀念

除了學校教育外,調查發現,家長對孩子溝通性觀念的方式分3類,包含「避而不談型」、「刻板印象型」、「觀念正確型」。

調查指出,逾6成學童未曾聽家中大人主動說過「未來對象性別是什麼都沒關係」,也有逾4成家長未曾談及跨性別等多元性議題,並以「長大才會談戀愛」等回應方式,否認或延遲孩子對情感、性教育的好奇與想像。

相較之下,「觀念正確型」的大人會跟孩子說「世界上有些人是跨性別者」、「結婚前可能有不同戀愛或性經驗」。調查認為,在此環境下成長的孩子,更能展現出多元開放的性別觀念。

性平協與兒盟強調,雖然現行課綱已納入性平教育議題,但學童性知識仍明顯不足,且存在觀念偏誤與教育落差等問題,盼政府、學校與家長共同合作,讓「全面性教育」不再是課本上的空談,而是讓孩子更能理解自我、尊重他人、保護自身。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