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百年升溫1.5°C 短延時強降雨頻率增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交通部氣象署今(1)日到立法院進行「極端氣候災防預警及汛期防汛準備」專題報告。氣象署指出,台灣過去百年溫度上升約1.5°C,降雨日數減少,但總雨量差異不大,顯示短延時強降雨發生頻率增加,將加強預警系統發送訊息後民眾的應變能力。
強降雨來襲,台南學甲宮廟在31日晚上舉辦聯歡晚會,現場一片凌亂,民眾轉述當時就像在刮颱風。
民眾說:「那個雷公閃電,轟一聲,然後雨很大、風也很大。(吃飯有受到影響嗎?)吃飯就桌子都收起來了。」
另一位民眾表示,「桌子沒飛走,我們下雨結束後還繼續吃,雨停後就繼續,因為我們還要繼續抽獎。」
回顧過去24小時,全台累積降雨最多區域就落在台南市北門。氣象署分析,鋒面影響,易有短延時強降雨,預計劇烈天氣2日起會趨緩。
針對汛期將至,1日上午,氣象署也到立法院進行災防預警專案報告,推估未來天候整體趨勢,冬季變短、夏季變長、極端高溫發生頻率增加,以及極端降雨的強度和頻率也都會增加。
氣象署長程家平指出,「防災的角度來講,我們叫做最後一哩路。一定要到民眾他能夠做反應,很多是要透過演練的方式,或者是還有一些救難的措施來加強整個合作。」
面對立委質疑,多數民眾仍未建立防災意識,極端天氣下風險仍高。氣象署表示,未來會加強與地方合作演練。
而氣象專家認為,因應極端天氣,美國已經研擬將颶風分級,再拉高等級提醒,台灣應該也要有相關應對。
天氣風險公司總經理彭啟明表示,「颶風他們美國分為5級,他們最近在研議多1級,也就是6級颶風。那台灣來說的颱風就是只有3種,那我也建議未來應該可以討論說,是不是在把颱風的等級分得比較細一點點。」
專家認為,暖化將使未來颱風朝向個數減少,但強度偏強,未來侵台颱風有可能是強颱以上等級,而防災最後一哩路就是在預警系統啟動後民眾的應變能力,所以政府的防災教育以及與民眾的溝通將更加重要。
黃瑀喬/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