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們近期在《自然通訊》期刊上發表對地球洋流的最新研究成果,該研究分析過去半世紀以來從數百個深海地點鑽探採集的沉積物,以了解過去數千萬年來地球洋流的變化,結果發現,深海洋流的強弱變化具有長達240萬年的周期性。
該研究的共同作者、來自雪梨大學的學者杜克維琪(Adriana Dutkiewicz)表示,研究團隊原本並沒有預期會發現洋流的周期性,而要解釋為何洋流會有周期出現只有一種可能。
阿德里安娜在聲明中指出,這和火星與地球繞太陽運轉的相互作用周期有關,而這也是第一個將地球洋流與火星做出聯結的研究。
研究報告中解釋,地球與火星透過被科學家稱為「共振」的現象相互影響,也就是2顆行星在繞著太陽運轉時,會以引力互相推拉改變對方的軌道形狀,進而影響星球與太陽的距離。
對於地球來說,這種與火星的相互作用會轉化為太陽能增加的時期,代表氣候會變溫暖,而這個變暖週期就會使洋流變得更活躍。
研究報告的共同作者、同樣來自雪梨大學的穆勒(Dietmar Müller)解釋,這個長達240萬年的暖化周期屬於自然氣候變化,與目前人為導致的氣候暖化無關。
而針對此現象所導致的洋流,科學家們將其稱為「巨大漩渦」(giant whirlpools),這種洋流可以直達深海侵蝕海底,並導致大量沉積物如雪堆般堆積。
一般來說,深海沉積物在風平浪靜的情況下會形成連續的沉積層,但強大的洋流會破壞沉積層留下明顯印記,科學家們就是透過分析沉積物的「斷點」,繪製出這些洋流的分布圖。
穆勒進一步指出,這種洋流可能有助於減緩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AMOC)面臨崩潰的影響。AMOC是將熱帶海水輸送至北大西洋的重要環流,但隨著全球氣候暖化加劇造成冰層融化,打破影響AMOC強度的熱量與鹽分間的微妙平衡,使AMOC出現崩潰的早期跡象。
CNN在報導中指出,如果AMOC洋流系統崩潰消失,將對全球帶來災難性的氣候變遷,例如使某些地點溫度急遽下降或上升。
英國國家海洋中心海洋系統模擬副主任希爾斯基(Joel Hirschi)雖未參與此項研究,但他認為研究團隊提出與火星的聯繫是可能的。
不過希爾斯基也向CNN表示,研究中發現的240萬年週期很值得注意,但他認為火星與洋流之間的聯繫仍屬於推測,而且能證明深海洋流在溫暖氣候下強度會更高的證據也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