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直播

華語翻臺語、分析腔口差 AI科技助母語復振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AI快速發展,資訊科技欲按怎幫助臺語傳承?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的教授-廖元甫的團隊,進前也參與META英語臺語翻譯計畫,團隊也開發出華語翻譯做臺語的系統,閣通分析臺語語句的結構、詞性、聲調等等,希望幫助本土語言的復興。(此則新聞標題、導言、內文皆為臺語文。)

寫華語入去,就通翻譯做臺語,而且唸出來;這陣AI也知影,臺語有腔口差。
Tâi-gí高雄腔、tâi-gú台北腔,AI攏會曉講,這是陽明交通大學智能系統研究所所長廖元甫團隊,研發的臺語語音合成系統。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智能系統研究所所長 廖元甫,「真濟文章啦、閣揣人來唸按呢,揣無仝的人、高雄的人、臺北的人來唸按呢,落尾是揣差不多600人,差不多全臺灣攏揣來矣。」

廖元甫參臺文系的學者合作,揣各款腔口的人來錄音;未來會閣推出更濟腔口的語音。另外團隊也設計、通分析臺文語句結構的臺文自然語言剖析器。輸入臺文句子,系統會分析這句話按怎斷句、閣有詞性,按怎變調。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智能系統研究所所長廖元甫,「對名詞辨認、對文法面頂,先共做一个分析,這是傳統做語言分析的第一步。」

臺語顧問吳玉祥,「對學臺語的人我感覺是幫贊真大,學臺語上困難的所在,就是聲調、變調是上大的問題。」

廖元甫講,分析語句的系統,是臺語AI發展的第一步,伊望佇未來的2年到3年,通發展出臺語的語音自動翻譯系統,毋過這就需要閣較大量的語言資料庫,這也是目前當咧拍拚的。

您的參與,
讓公共服務更完整!
閱讀、按讚,就能客製您的專屬推薦新聞
本網站使用 Cookie 技術提升體驗,詳見服務條款。繼續瀏覽即代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