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核廢水台灣監測頻率低惹議 核安會:台缺檢測碳14技術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日本已經開始排放核廢水,上午立法院教育文化委員會審查核安會預算,立委質疑日本政府每10分鐘就公布海水監測數值,反觀台灣一週才提供1次模擬數據,另外也質疑核安會未檢測碳14與碘129。核安會表示,台灣離日本2千公里,根據各國慣例海水監測皆以模擬方式預報,但也坦言國內尚無檢測碳14的能力。
日本8月24日開始排放核廢水入海,11月初已排放三波,台灣持續監測,不過上午國民黨立委鄭麗文質疑,為何日方每10分鐘就可以公布最新海水監測數值,台灣提供的卻是一週模擬數據。
國民黨立委鄭麗文質詢,「你起碼每天偵測結果可以更新,為什麼要預測一週?你不是在呼嚨大家不然是什麼?」
核安會輻射防護組長張淑君回應,「隨著距離越來越遠,因為海水的稀釋越來越遠,所以我們大家都是用定期頻次監測的概念。」
立委鄭麗文進一步質疑,日本政府排放核廢水有各種放射性物質,國內卻沒有檢驗碳14與碘129,核安會主委陳東陽表示,這些物質國際原子能總署都有駐廠監測,不過核安會也坦言,國內尚無能力檢測碳14。
核安會輻射偵測中心主任徐明德表示,「碳14跟碘129其實我們是需要建立這個能力,我也可以老實說目前我們沒有這個能力,所以在建立中。」
也有立委關切,中國有55座核能機組、21座興建中,多設在沿海,萬一不幸發生核災,台灣有辦法掌握監控嗎?
核安會主委陳東陽指出,「境外核災主要是以原子塵為主要的考慮,這些機動式或者是固定式輻射監測每5分鐘會傳訊資料回到我們會裡面。」
立委憂心,中國離台灣最近的核電廠只距離馬祖92公里,擔心對岸發生事故不通報。核安會強調,目前設有120座固定、100個機動輻射監測設備,若輻射有變化能在第一時間掌握。
王介村/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