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實境VR與擴增實境AR科技日新月異,透過頭戴裝置的媒介,無論是打遊戲、或是訓練與教育課程,像科幻小說人物隨時進出電腦建構的虛擬世界的設定,現在成為日常。
回到24年前,也就是1999年基努李維主演的駭客任務,描寫救世主尼歐對抗電腦母體,解放虛擬世界人類的劇情,在當時刷新很多人的世界觀,而「人類是否活在電腦虛擬世界」的疑問與討論,至今仍餘波盪漾。
極力推動人工智慧科技的馬斯克,2018年在播客節目談到電玩科技的躍進。
播客主持人表示,「這可能是某種模擬。」特斯拉總裁馬斯克則回應,「可能是。」
加速建構逼真的虛擬世界,與現實的區隔將愈來愈難以辨別。駭客任務上映後4年,英國牛津大學哲學家博斯特羅姆(Nick Bostrom)在2003年哲學季刊發表論文,提出宇宙萬物可能都是模擬結果的理論後,有關真實的本質成為各領域學界討論的焦點。
英國樸茨茅斯大學物理學家沃普森(Melvin Vopson),就以物理學法則裡的資訊動力學,來檢視真實世界模擬說。
沃普森指出,「這只是電流訊號,傳到我們的腦子以理解事物,我們經過解碼,建構周圍的真實影像、聲音、認知、觸覺還有嗅覺。所有我們的感官,這些都是電流訊號,經過我們的大腦解碼,這些就是生物電腦,不是別的。」
沃普森曾發表理論指出,資訊具有質量,而構成宇宙最小單位的粒子本身就能儲存資訊,就像人類的DNA。去年他發現的物理新定律,透過演算預測出有機生物的基因突變,他也研究新冠病毒,而新定律也推測可能的生物演變。
英國樸茨茅斯大學物理學家沃普森表示,「如果資訊動力學第二定律和電腦運算和資訊本身有關,宇宙也就據此運作,似乎甚至也包含生物生命,也許宇宙真的就是一台大型電腦,它自行運作,也許也透過模擬。」
10月他發表在AIP Advances科學期刊的研究顯示,不同的資訊系統會隨時間而進行最小化過程,就像電腦壓縮和優化資料,可解釋宇宙運行就是一種模擬狀態。
這個定律可檢視現存的系統與環境,包括生物學、原子物理學和宇宙學。研究也將影響目前的基因研究和演化理論。沃普森的新研究進入募資階段,未來計畫透過實驗驗證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