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晶片與生成式人工智慧將成為下一波工業革命的關鍵科技,行政院會通過國科會陳報的「晶片驅動台灣產業創新方案」,預計在未來10年內投注共3000億元預算執行,從明年(2024)開始啟動為期5年的第一期計畫。
過去3年以來,晶片已經成為驅動全球科技產業發展核心,而人工智慧快速發展,也將成為下一波工業革命的關鍵科技。
行政院會通過國科會陳報的「晶片驅動台灣產業創新方案」,預計在未來10年內投注共3000億元預算推動4大策略布局,掌握晶片與生成式AI變革,推動全產業創新,同時培育、引進晶片人才與新創人力。
國科會主委吳政忠指出,「10年應該不是一個非常長的時間,台灣最好的完整的管道,從IC設計到製造到封裝測試,這個我想我們在『晶創台灣計畫』裡面,會公私協力把這個系統把它弄到最好,讓國際的一些新創或者IC設計的公司願意來台灣。」
國科會表示,希望透過此計畫吸引國際人才利用台灣的晶片產業,激發更多創新科技與服務。
事實上從資策會最新發布的台灣半導體產業預測,預估明年產值為新台幣4.29兆,工研院也預估全球半導體產值將達台幣4.9兆,年增率超過14%。
尤其在科技戰、地緣政治變化下,也增加供應鏈風險考量,進一步推動台灣廠商分散產能,台積電更是成為各國邀請投資首選。
光電協會顧問柴煥欣認為,「日本廠甚至德國廠,其實也是地緣政治底下的一個產物,所幸的是日本政府是相當給力的,但德國廠雖然有得到德國政府的資金補助,但問題是出在說,歐洲目前的通貨膨脹的風險就是一直視存在的,高成本的風險也是存在的,所以其實即使得到德國政府的補助,但對台積電本身成本的上升跟資金營運的壓力,就是始終都是存在的一個狀況。」
專家認為,國內任何一家晶圓代工廠到海外布局都是件好事,除了可以解決國內水力電力及人力不足的問題,只是前提還是得跟當地政府談好條件,而不是受到政府壓力,要你去哪蓋,這樣反而失去談判籌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