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對台聚碳酸酯課臨時反傾銷稅 最高達22.4%
游騐慈 郭俊麟/台北報導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中國商務部今(14)日公告,由於台灣輸中的聚碳酸酯,致使中國聚碳酸酯產業受到實質損害。從明(15)日開始,將對台灣進口的聚碳酸酯課徵臨時反傾銷稅。聚碳酸酯的用途,可以製造水瓶、防彈玻離等產品,國內受影響業者,包括台化、奇美實業等。只是公布調查時間,剛好碰上副總統賴清德過境美國,引發外界聯想。
中國商務部,去年11月30日針對台灣出口到中國的聚碳酸酯,進行反傾銷立案調查。今(14)日公布調查結果,認定台灣的聚碳酸酯存在低價傾銷,有壟斷市場疑慮,造成中國相關產業受到實質損害。決定以保證金形式,實施臨時反傾銷措施。
工總副秘書長邱碧英說明,「很多廠商在被課徵臨時反傾銷稅之前,可能因為進口商知道未來可能被課稅,所以會大量囤貨,如果有大量囤貨的情況,臨時反傾銷稅就會有回溯課徵的做法。」
中國商務部指出,從15日開始針對台灣聚碳酸酯輸中,都要課徵反傾銷稅率,被點名業者包含台化及台灣出光石油,稅率都是16.9%、 奇美實業稅率17%,其他公司稅率是22.4%。
台化董事長洪福源表示相當遺憾,強調PC輸中國不存在反傾銷行為。
台灣區石油化學同業公會理事長曹明指出,「稅率的影響,這個產業就變成在大陸市場上沒有競爭力了,如果說市場沒有的話,他會倒回來影響台灣石化產業,影響相當的大。」
根據了解,聚碳酸酯的外型為透明圓柱狀或球型粒子,特性是衝擊強度和加工性能極佳。一般可做成水瓶、奶瓶或是車頭燈罩,以及手機外殼。
經濟部貿易局統計,台灣的聚碳酸酯去年出口到中國金額為8億美元,約占全球聚碳酸酯總出口的78.3%。
中經院WTO及RTA中心副執行長顏慧欣表示,「塑化的公司可能在越南東南亞也有布局,所以如果可以透過內部跨國企業經營的調動,從越南或東南亞的其他市場,把塑化原料PC的這個塑化,賣到中國去,就不會被課徵反傾銷稅。」
專家表示,這次的反傾銷課稅很可能是中國實施經濟脅迫的行為,表達政治上的不滿。
經濟部貿易局則回應,會密切觀察中國政策,協助業者因應。
王介村/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