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台紐經濟合作協定即將生效,紐西蘭「液態奶」將可以零關稅進口台灣,恐衝擊本土酪農業。上午多個酪農團體出面舉行記者會,呼籲政府提出配套措施,包括提出產業發展基金、制定合適的在地溯源標示,酪農永續發展協會呼籲政府,應比照果汁含量標示的規定,要求乳品要標示使用多少比例本土鮮奶,讓消費者有足夠資訊做選擇。
國內飼養12萬頭乳牛,數量跟20多年前差不多,年產量卻從33萬公噸提高到46萬公噸,不過本土鮮奶即將在2025年,受到紐西蘭液態奶零關稅進口的衝擊。酪農表示這不是要求減產,就能解決的困境。
牛乳產業基金會管理委員會召集人楊梅貴表示,「這些設備都是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攤提的,大家的財產就受到很大的衝擊。」
酪農希望政府比照進口萊豬,成立百億養豬產業基金模式,輔導轉型,更希望改革乳品標示,目前只分「常溫」跟「冷藏」,消費者根本無法掌握買到的是本土鮮乳,還是類似保久乳的產品,並比較有些賣場冷藏鮮奶可保存長達70天,跟本土鮮奶只能保存14天,雖然都叫鮮奶但差很大,希望政府要求業者如實標示本土鮮奶比例。
台灣酪農產業永續發展協會理事長龔建嘉說,「這就是法規名稱所造成的不公平競爭,舉例來說,像果汁就會有標示它的果汁含量,台灣的生乳含量其實是沒有一定要被標示出來的。」
學者指出,兩者因為加熱的時間跟溫度不一樣,營養成分也差很大。
台大動物科學技術系教授徐濟泰說明,「用比較接近保久奶的方式去加工,跟國產鮮奶是用比較低的溫度,希望不要破壞牛奶裡面有營養價值的營養分。」
對此剛升格的農業部表示,要再跟乳品廠溝通。
農業部畜牧司副司長李宜謙認為,「關鍵點在乳廠。」不過面對質疑要求乳廠的法規更重要時,李宜謙也表達認同。
酪農團體呼籲政府儘早提出因應,否則進口乳在關稅開放後,有更廉價的成本優勢,恐衝擊本土酪農,不好好守護,未來架上可能只剩長效期進口乳,而沒有在地鮮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