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直播

迎澳洲保育小燕鷗 野鳥學會建高規嬰兒房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每年4月中下旬,來自澳洲西北部的二級保育鳥類小燕鷗,都會飛越海洋來到桃園竹圍台灣最北的繁殖地孕育下一代,桃園市野鳥學會和義工也趕緊布置新房,和友善的棲息環境準備迎接小燕鷗到來。

把畫好的假鳥一隻隻從箱子裡拿出來,又快到了小燕鷗繁殖季,桃園市野鳥學會號召中原大學師生以及義工,頂著強勁的東北季風在淤泥堆置場擺設30隻假鳥,也放置石頭、瓦片、石磚塊,布置可以庇護躲藏的高規格嬰兒房,等著小燕鷗前來育雛。

參與民眾劉先生表示,「假的鳥居然會吸引真的鳥過來,我想體會一下這個活動,所以今天特別從台北過來。」

中原大學生輔組徐蕙萍說,「風非常的大,我覺得志工非常辛苦,他們每年都要辦這樣子的活動,我覺得他們很辛苦,為了保育這些小燕鷗。」

竹圍漁港北堤這片6800平方公尺不起眼的淤泥堆置場,是小燕鷗在台灣最北的繁殖地。小燕鷗繁殖巢數從108年69巢,到去年104巢,是桃園野生動物保育成效最佳證明,然而棲地營造盡人事之餘,還是得聽天命。

桃園市野鳥學會保育專員曾乙畫指出,「在竹圍部分,主要是因為去年5、6月強降雨,導致有很多棲地有積水情況,我們有記錄到,有幾巢小燕鷗的巢蛋有泡水的情形。」

野鳥學會表示,去年104巢中77巢繁殖成功、27巢失敗,竹圍繁殖地失敗主要原因是孵化期天候不佳,連日豪雨造成巢位泡水或鳥蛋流失,嚴酷的大自然挑戰讓小小燕鷗無法順利孵化。另外,為了讓民眾更了解小燕鷗生態,鳥會預計在小燕鷗繁殖較為穩定的6月份假日,安排導覽解說活動。

您的參與,
讓公共服務更完整!
閱讀、按讚,就能客製您的專屬推薦新聞
本網站使用 Cookie 技術提升體驗,詳見服務條款。繼續瀏覽即代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