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夜市」成效受質疑 環保署研議獎懲制度

疫情解封人潮回流,連帶讓夜市垃圾大幅增加,環保署2020年起推動環保夜市,但不少知名夜市卻遲遲未列入,今(2023)年研議將蘿蔔與棒子並進,除了獎勵得獎夜市,成效不好夜市也要給予處罰。

下午時間,不少夜市商家已經推出攤車準備做生意,疫情過後人潮回流,連帶讓夜市垃圾大幅增加,成堆紙杯寶特瓶集中在角落,大大小小打包好的垃圾也集中等待清運;不少知名夜市遲遲未列入環保夜市。

台北市士林區義信里長許立丕指出,「有個構想就是每個攤商都準備垃圾袋,第一個就縮短了垃圾落地的情況,也和環保局來講是說,我們統一集中,在同一個時段來把垃圾清運掉。」

里長強調,除了推行垃圾不落地,每週也會請環保局分路段清水溝維持順暢及環境衛生。事實上,環保署2020年起推動環保夜市,推動5大面向,包含循環減塑、使用可重複餐具、落實垃圾分類、油煙排放控制、餐飲汙水處理,以及環境公廁清潔等。

民眾票選全台10大環保夜市,包括宜蘭羅東夜市、墾丁大街都上榜。

台灣夜市商圈產業工會總會長林定國說道,「北部的夜市多數都是用在公共場域上,可能是馬路邊或者是在騎樓下,硬體的建置上面它是比較困難的。中南部很多入選的這些夜市,它們多數是私人的場域,它自己的空地,所以它可以建置比較好的一些硬體設備。」

環保夜市挨批效果有限,環保署正研議蘿蔔與棒子並進,除了獎勵得獎夜市,成效不好夜市也要給予處罰。

環保署回收基管會執秘王嶽斌表示,「除了這個好的我們鼓勵之外,不好的我們會把它點出來說,哪裡是需要改進的事項,我們希望說這樣對於這些夜市能夠有督促的效果。」

環保署表示,未來將進一步研擬獎懲機制,至於後續是否會有更強制的做法?將與地方環保局及夜市的主管機關共同討論、如何改善商圈環境。

專題|改造地獄路 台灣行人路為何難行?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