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上新報告 臭氧層破空縮小.閣過43年通復原

臭氧層是地球防止紫外線過量的重要防護層,根據聯合國上新的報告,國際社會禁用99%的有害物質了後,臭氧層破去有沓沓仔變細空,破空上嚴重的南極洲,上緊佇43冬內,就會當轉到1980年代的水準。(這條新聞標題、前言是臺語文。)

聯合國9號發佈的最新報告指出,地球的臭氧層破洞正在穩定縮小當中,如果能以目前的速率持續下降,北極有望在西元2045年回歸到1980年代的標準,破洞最嚴重的南極洲上空,也有可能在西元2066年,從最大的2990萬平方公里,縮小到1980年的500萬平方公里。

聯合國秘書長發言人杜雅里克表示:「在這份新的報告中,由聯合國支持的科學小組確認,逐步禁用99%對臭氧層有害的物質,已成功起到了保護作用,促使了在平流層上方的臭氧層,出現明顯恢復,也降低人類暴露於有害的太陽紫外線照射。」

臭氧層是地球防止紫外線過量照射的重要防護層,產生破洞將增加人類罹患皮膚癌、白內障,甚至農作物受損的機率。科學家1985年發現地球的臭氧層濃度,從1970年代開始減少,原因是人類從冷氣中排放的有害物質,與大氣中的臭氧作用而造成。聯合國1987年在加拿大制定了"蒙特婁議定書",限制氟氯碳化物與溴化物的排放,至今已有超過99%的有害物質被成功禁用。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也指出,臭氧層破洞的縮小,每年可減少200萬人遠離皮膚癌的風險。報告也強調,部分科學家想透過"平流層氣膠注入氣候工程",將碳酸鈣等粉末,噴灑到平流層,希望讓陽光變弱,這種方式反而會對臭氧層造成傷害。

自工業革命以來,地球平均溫度已升高攝氏1.2度左右,而破壞臭氧層的物質,同時也會造成溫室效應,"自然"期刊在2021年的研究顯示,如果沒有"蒙特婁議定書",地球溫度將額外再升高攝氏1度。如果地球溫度升高攝氏1.5度以上,將造成更嚴重的氣候危機,包括極端乾旱、森林野火、洪水與糧食短缺狀況將更頻繁的出現。

專題|改造地獄路 台灣行人路為何難行?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