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星艦服役35年 台灣唯一燈塔補給艦走入歷史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台灣唯一現存的燈塔補給艦「運星艦」,因燈塔作業近年逐步自動化,未來將不再需要物資和油料補給,今年4月停航,航港局今(29)日舉行運星艦除役儀式,宣告它35年服役功成身退,未來將把船艦移撥給高雄科技大學,作為教學使用。
拿著油漆刷,將船身上的字樣塗掉,在運星艦服務35年的水手長,有很多回憶和不捨。「我們就是運補的東西啊,油桶什麼的,早期那個無人島都是很拚命、很危險。」水手長樂美福說。
純白色的運星艦,是民國76年底出廠的國造國艦,過去主要任務是補給偏遠離島燈塔物資,除了油料,還有駐守燈塔人員所需各種民生必需品,早年還送過嬰兒床,而離島燈塔受潮水和海象影響,補給還要換小船、看天象。
艦長洪志忠說:「最困難的是載發電機,因為它很重,然後我們小艇載的過程中會搖晃,所以釋放危險性,還有要把它運上碼頭,運上離島燈塔的碼頭,它的困難性是很大的。」
近年來燈塔轉型為自動化,未來將靠太陽能和風力自動運轉,不再需要補給,今年4月,運星艦到基隆嶼補給任務結束後,將轉型為教學用途,交由高雄科技大學來保存維護。
交通部次長祁文中說:「未來透過既有的交通船,或租賃的船舶來提供運補,其實是沒有問題的,進一步的我們燈塔工作同仁的角色,會把觀光元素放進去。」
而交通部也規劃陸續將燈塔轉型為觀光據點,未來燈塔維修作業所需人員和備料,會由民間交通船來疏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