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興郵輪疫後觀光 學者籲鬆綁邊境提前布局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疫情前,台灣一年有600多艘郵輪靠港,平均一年有106萬人次郵輪旅客,不過因為疫情停擺,交通部表示,隨著國際疫情趨緩,基隆港與高雄港旅運中心已陸續完工,在港埠建設上做好準備;目標在明(2023)年底,就可恢復到疫情前的郵輪榮景,不過業者表示,郵輪的銷售都要半年前開始準備,若指揮中心仍不鬆綁邊境,恐怕讓台灣喪失在郵輪國際市場的布局機會。
疫情衝擊,原本在基隆停泊的探索夢號,在今年3月駛離基隆港後,已經半年沒有郵輪在基隆港靠港,隨著各國陸續解封,交通部上午舉辦郵輪產業振興復甦國際論壇,宣示台灣準備好了,已經完成基隆和高雄的旅運中心整備,等著國際郵輪來靠港。
交通部次長祁文中指出,「今年亞洲地區跨國的遊輪航線也率先由新加坡開始啟航,顯示郵輪市場已經逐步復甦,我們樂觀的期待,在明年底可以恢復到疫情前的水準。」
疫情前,臺灣為亞洲郵輪市場第2大客源國,每年約有600多艘次國際郵輪到港,創造106萬人次的旅客量,旅遊業者分析,觀察已經開放的歐美國家,郵輪市場比起傳統機加酒行程更受到歡迎,台灣若不在此時開始規劃靠港與銷售郵輪產品,恐怕被邊緣化。
台灣國際郵輪協會理事長林博宗表示,「最重要是要開放觀光客進來,因為郵輪的安排運作他不是馬上可以就緒的,所以可能在4個月、半年前就已經在規劃了。」高雄餐旅大學教授劉喜臨說道,「在整個泛觀光產業最先復甦的是郵輪,那現在在歐美地區郵輪都已經完成了,甚至大家都在運行。」
學者建議,若台灣還是擔心疫情,可以採用漸進式開放,例如透過限制郵輪載客數再逐步放寬。而國內業者也要在開放前整備好國內旅遊市場,畢竟品質才是吸引遊客再來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