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科館保育活化石「鱟」有成 近日放流140多尾幼鱟
林靜梅 莊志成/基隆報導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因為棲地受破壞,有活化石之稱的鱟在台灣本島的數量日益稀少,海科館在3年前展開保育行動,近日成功放流140多尾鱟寶寶,其實幼鱟在早期的存活率很低,海科館與各地學校合作,讓師生當鱟的保母,反而讓幼鱟存活率,從早期的0.2%提高到目前超過3%。
比指甲還小有點透明的生物,就是有活化石之稱的鱟,總數140多尾,是2到3齡的幼鱟,已脫過1、2次殼,由海科館人員與小學生一起放流到雲林海域。過去西部海岸人工化,導致鱟的孵幼的棲地遭到破壞,數量日益稀少,現在海科館與學校合作復育,選在夏天放流。
參與放流小學生周同學說:「我對牠的祝福就是一路順風,不要馬上就被吃掉了。」

海科館成立北部鱟復育保育基地,這3年致力於復育本島的鱟,去年開始試驗開放學校認養,超過20所參與, 讓師參與照顧鱟苗、鱟卵一直到幼鱟,沒想到反而提高幼鱟的存活率,從早期的0.2%到現在大大提高,超過3% 。
海科館產學交流組專案助理蓋玉軒指出,「他們是全力在照顧鱟的寶寶,然後他們也有嘗試說提高溫度,或是提高牠的餵食的不同的種類,可以讓鱟的這個存活率會變得比較高一點,以後是對這些基礎的研究都很有幫助的。」
水池裡可見成鱟成雙成對,公鱟會用夾著母鱟行動,海科館內的鱟都是收購被漁民誤捕的,有的鱟還會跑到研究人員腳下等待餵食。研究人員指出,成鱟需要在沙灘泥灘地繁殖下一代,如果環境污染破壞,就會降低牠們的存活率,牠們是很重要的環境生物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