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兒童罹患重症罕見疾病,雖然細胞、藥物治療是處置利器,但在有效性及副作用之間的平衡,仍是最大難題。中研院、和信醫院合作建置重症兒童基因變異資料庫,以及建立特異性免疫細胞製作流程,讓過去變異基因檢測需要1年,現在最快已經可以縮短到1個月。
戴上口罩,乖巧地站在媽媽身旁,他是2年前曾經罹患極重症再生不良性貧血的邵小弟弟,為了治療母親帶他四處求醫,後來中研院利用基因定序並在和信醫療團隊的治療下總算慢慢康復。
台灣重症兒童協會理事長楊慈雲指出,「醫療研究一方面解決的是人類因疾病案對死亡最深處的絕望,另外一方面這些成果也適用在每個人的身上,是解決更多問題、創造更多奇蹟的基礎。」
一直以來,家中若有孩童罹患罕見重症的罕見疾病,家長總是到處奔波治療。雖然細胞、藥物治療是處置許多兒童重症的利器,但在其有效性及副作用之間的平衡,仍是最大難題,現在中研院與和信醫院合作,展開重症兒童基因庫建立等相關計畫,計畫分成3個平台包括重症基因庫、建立特異性免疫細胞製作流程及精準藥物。
中研院分子生物所副研究員陳律佑說明,每一次進行定序實驗,都可以找到10萬個變異點,「然後發生可能在這些基因上面,我們就得要從裡面抽絲剝繭,去找到可能的一個變異位點,然後來造成這個疾病。」
和信醫院醫師陳榮隆表示,「最終還是希望能夠建立一個類似細胞銀行,讓所有的受贈病人需要的時候,他可以去馬上做比對。」
研究團隊表示,此資料庫的建立,讓部分罕見病患做基因比對的時間,可從1年縮短到1至2個月;若未來資料更完整,還可以建立細胞銀行,提早比對出變異基因,進一步預防疾病,或是利用精準藥物來減少治療中的副作用。參與此計畫幫助的小朋友不需要負擔任何費用,但在目前已經進行的20到30個孩子中,只有3分之1成功找到變異基因進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