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醫院研發主動式追蹤系統 提早偵測新冠感染源

新冠疫情爆發快兩年,為防堵疫情擴散,只能透過醫院通報的確診個案,了解足跡。新如何在疫情爆發前,偵測可能的感染源,臺大醫院研發一套系統,就像替急診室裝上雷達,可提早偵測到,社區潛在感染源。

今年五月中旬,本土新冠疫情大爆發,為找出感染源,只能透過醫院通報確診個案中,藉由歷史足跡抽絲剝繭,試圖精確疫調。但被動式追根溯源,往往錯失阻絕感染擴散的黃金時間。臺大醫院研發一套「主動式急診多層次感染症地理資訊系統」,可早期偵測感染源。

臺大醫院智慧醫療中心副主任李建璋表示,「那這個顏色愈深的的熱圖,就表示它的一個感染密度,是愈高的一個地方,可以透過這樣的病源學再加上症狀學,及早偵測到可能來自的一個爆發源。」

這套系統,可透過急診病患主訴症狀,校正最小地理區人口數、年齡、性別結構,早期偵測可能的呼吸道、腸胃群聚感染。

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溫在弘說明,「所以如果我們把一個,群聚的時間跟空間的特徵,放到一個地圖平台上面,當我們監測到如果兩個小群聚,變成一個大群聚的時候,代表疫情可能要呈現指數上升。」

另外,臺大醫院也發表新書《COVID-19 臺大醫院診治及照護經驗》,將這一年多來的實務照護經驗和標準作業流程集結成冊,分享給全國醫護同業,希望成為未來抗疫基石。

另外,新冠疫苗第三劑,即將開打,至於該間隔多久時程,台灣大學副校長張上淳說,最短可提前五個月。

臺灣大學副校長張上淳表示,「ACIP(疫苗接種諮詢小組)的一個建議,就是原則上是離第二劑6個月的時間,施打第三劑,那如果必要的話,可以提早到5個月的時間施打。」

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台大醫院不僅啟動新冠肺炎專責病房,也收治全國第二例新冠確診案例,不僅研發主動式病源追蹤系統,未來將進一步建置疫情地圖,可透過手機來追蹤,不排除運用在追蹤Omicron病毒株的傳染途徑。

 

專題|土耳其百年震殤 「鬆餅式坍塌」為何釀禍?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