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戰定位不清、編裝計畫不明…檢視後備部隊戰備問題【觀點】

(※ 文:王臻明,關心國防與地緣戰略議題,軍事專欄作家)
隨著美、中關係越來越緊張,兩岸的局勢也日益詭譎,讓台灣的國防能力成為外界關心的焦點。美國《華爾街日報》針對此議題進行報導,訪問數名接受4個月軍事訓練役的役男,卻發現訓練內容只有一些基礎的步槍射擊,多數時間都在出公差與整理環境,有人甚至想盡辦法逃避兵役,因而批評國軍部隊的士氣低落,難以應戰。
國防部長邱國正則在回應這則報導時,強調國軍改採全募兵制以後,常備部隊的士兵最少都服役4年以上,經歷完整訓練,對國軍的戰力充滿信心,呼籲國人不要因媒體的報導而受影響。
後備部隊新編裝計畫何以矛盾?
平心而論,媒體的報導與國防部長的喊話,其實都有道理,因為媒體聚焦在後備部隊的訓練問題,而國防部長則強調常備部隊的改革已有成效,雙方是在雞同鴨講。認真來說,後備部隊的諸多問題,早已被詬病很久,這也讓國防部被迫推動改革。除了成立全民動員署,還提出了全新的編裝計畫,重新劃分後備部隊,分為第一類的灘岸守備旅、第二類的縱深與城鎮守備旅,與第三類的重要目標防護單位。並新編成5個灘岸守備旅,使總數達到12個,宣誓將「常後一體」,強化後備部隊與常備部隊的協同作戰能力。
只是國軍後備部隊的新編裝計畫,有其矛盾的地方。因為目前陸軍的反登陸戰術,是以「拘打配合,灘岸殲敵」為主軸。簡單來說,就是以後備部隊的灘岸守備旅或縱深與城鎮守備旅,纏住敵軍的登陸主力,阻礙其前進,再由精銳的常備部隊進行打擊。由於兩棲登陸難以運載重型裝備,因此已經全面機械化的國軍常備部隊,將佔有絕對的優勢來圍殲敵軍。但這樣的規劃,後備部隊應該以步兵為主力,便於依地型、地勢藏匿,待敵軍主力登陸以後,拖延敵軍的速度,等待國軍的機械化部隊馳援。
但是「常後一體」的政策,除了要整合常備與後備部隊的指揮權,還規劃要讓後備部隊擁有與國軍常備機械化部隊一樣的武器裝備,這無疑有許多難以執行的地方。因為要讓12個灘岸守備旅,都轉變成機械化部隊,那需要非常多的經費,粗估一下,就知道以目前的國防預算來說是不可能的事。
此外,這12個灘岸守備旅,在承平時期都只有基層幹部,平日負責新兵訓練、教育召集或其它任務,要如何保養維護一個機械化旅的龐大裝備?屬於第一類的灘岸守備旅尚且如此,主要由軍事訓練役所組成的縱深與城鎮守備旅,更不問可知。
因此比較合理的配置,是以步兵構成後備部隊的主力,輔以部分反裝甲與砲兵單位提供火力支援,配屬少量的野戰防空系統做重點防護,裝甲騎兵做攻堅突破的尖兵使用。並依各灘岸守備旅、縱深與城鎮守備旅的守備任務不同進行調整,這樣才能在有限的國防資源下,強化多數的後備部隊。而不是草率提出一個難以達成的「常後一體」政策,讓所有的改革停滯不前。過去後備部隊配備的武器太過老舊過時,常遭批評,但矯枉過正的計畫也是於事無補。應該先仔細思考後備部隊需要什麼裝備,才進行移撥與採購。
同時,在合理的編裝配置下,才能進一步去規劃軍事訓練役與教育召集的訓練內容,進行有效的後備動員準備。目前4個月的役期,要訓練出一個合格的機械化步兵,或裝甲運兵車、步兵戰鬥車、甚至主力戰車的操作組員,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光是體能就達不到要求,更不用說各種先進武器的操作,通訊系統的使用,聯合作戰的協調配合,戰場上的應變處置等要求。但要訓練出一個會扣扳機,熟悉步槍或機槍的操作,擁有一定基本戰鬥技巧的步兵,並不是什麼太困難的事;問題的癥結出在陸軍對於後備部隊的編裝定位不明,連帶的讓後備軍人的訓練改革,莫衷一是。

國軍「恐槍症」作祟,役男無法熟悉步槍操作
為什麼新訓單位,連讓服軍事訓練役的役男熟悉輕兵器的操作,加強實彈射擊訓練都辦不到?畢竟子彈並不昂貴,訓練人力與場地都是現成的,歸結原因在於國軍部隊長期的「恐槍症」。
過去台灣社會的民風較純樸,要取得非法的槍械子彈並不容易,利用入伍的役男從軍中竊取,是最快的方式。由於從軍中流出的槍械子彈,曾涉入重大刑案,引發社會究責,因此國軍對於槍械子彈的管制非常嚴格。這原本是好事,但最後卻演變成每次進行實彈射擊訓練後,都要一一清點彈殼,如數繳回,少一發都不行。
重重的防弊措施,不只讓取槍困難,取得實彈進行射擊訓練的多道檢查關卡更是複雜,在這樣的情況下,基層士兵一天能摸到槍的時間很有限,服役時期能真正練習射擊的時間更是不足。雖然國軍已發現這樣的問題,積極想要提高基層士兵的射擊訓練時數,但在不合理的防弊措施下,不是讓基層部隊累到人仰馬翻,就是陽奉陰違。在這裡並不是說槍械子彈的管制不重要,國軍不能成為社會治安的破口,而是現在有很多新的方法,可以用來管制槍械子彈,快速又安全,但國軍並未積極引進,從根本進行改革。
就以美軍為例,為什麼他們的射擊訓練非常頻繁,因為子彈在外面的五金行就買得到,管制沒那麼嚴格,讓他們可以進行大量的訓練。隨時可能遭到突襲的以色列,士兵在休假時一律將槍械子彈隨身攜出營區,瑞士的後備軍人則將制服與槍械子彈帶回家中,自行保管,一旦爆發戰事可以隨時應戰(註1)。
當然,台灣的社會民情與這些國家截然不同,但這些國家也是花費了很多心思,不斷思考如何在隨時備戰與用槍安全之間取得平衡。相反的,台灣卻連民間請願要求廣設靶場,讓後備軍人可以自費進行訓練,也被國軍駁回。這背後的原因,恐怕不是表面上說的,收費可能衍生問題,而是國軍的恐槍症在作祟。國軍雖然誓言要進行後備動員改革,但是從最上層的後備部隊作戰定位,到編裝計畫,訓練的方向,小到一顆子彈的管制流程,都充滿了問題,並缺乏足夠的討論與共識。
役男接受國家的徵召,入伍4個月,竟然連熟悉一把步槍如何使用,如何進行基礎的步兵戰鬥,都有問題。這是國家辜負役男,不是役男辜負國家。國軍總是把計畫寫的非常完美,卻往往滯礙難行,其實真的不用好高騖遠,只要做到每一個去服軍事訓練役的役男,都能自豪地說,4個月與那把步槍朝夕相處,閉著眼晴都能熟練操作,那就成功大半了。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註1】瑞士已於2007年通過新法令,槍械仍可由後備軍人自行攜回家中保管,但除部份特種部隊與負責重要設施防護的後備軍人外,子彈改為統一收歸動員倉庫儲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