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個人申請今年新增「分科篩選」,解決超篩問題。國教盟比較去年數字指出,問題沒改善多少,平均和最高篩選倍率略升,篩選倍率超過8的系組,57略減到55個。再以去年和今年一階篩選及順序都沒變的東吳物理和台大護理系為例,選到學生的水準不穩定。
國教盟副理事長陳國祚說:「去年篩到的學生的專長,好比說是英文,今年篩到的學生的專長是自然,去年原來(錄取)很低的突然間跳到很前面;然後去年很前面的突然間掉到很低。」
去年八月從某私立大學退休的尹蓉先副教授,書審及口試委員經驗豐富,當場出示某財管系口試委員,在二階甄試拿到的評分表格指出,考生有可能因戶籍地、父母職業、大學判斷會不會來唸等因素未受青睞。尹蓉先說:「我們用這些東西來判斷學生會不會來,如果他家住在台北市,他會來的機會就比較高、他家住在花蓮,這個學生大概不會來。不會來的學生怎麼辦,當然是給他打低分一點。」
尹蓉先和國教盟再次主張,國立大學指考名額應提升到核定名額一半,教育部回應,多數考生會報考學測,若調整比例,幾乎全體學生受影響,大學多元入學多年發展至今,各管道名額比例分配漸趨穩定,若學校要提高個人申請名額,得經審核才能辦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