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巴米揚遺跡 極端氣候侵蝕破壞
靳元慶 / 編譯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巴米揚山谷」,因為當地強風跟大雨的侵襲破壞,再加上遊客的人為因素,很有可能會消失。
阿富汗中部的巴米揚省,位於興都庫什山脈中的一處盆地,海拔超過2500公尺,兩尊大佛像遭塔利班炸毀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03年將大佛像周邊的山谷跟洞穴,都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範圍。不過隨著極端氣候現象加劇,當地強風跟大雨的侵襲,加上造訪遊客的人為因素,都讓巴米揚文化遺址岌岌可危。
巴米揚居民巴奇爾說:「這裡已不再是之前該有的樣子,這裡經常下大雪以及大量的遊客造訪。如果政府有努力控管,情況會好一點,但目前這裡逐漸被大雨、大雪跟地震破壞。」巴米揚大學考古學家阿里表示,「小佛的破壞比大佛更加嚴重,因為造訪大佛的遊客沒有小佛多,因此破壞更加嚴重。而大部分的破壞都是人為因素,當然也加上自然因素,包括大雪跟雨勢。」
巴米揚山谷全長約15000公尺,是連接阿富汗南北地區的主要通道,更是古代絲路的重要中途據點。原本豎立山谷間的西大佛高55公尺,東大佛高38公尺,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高的佛像,過去幾世紀遭逢戰亂破壞,隨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不過在2001年3月,塔利班以破除偶像崇拜為由,與全世界為敵,徹底炸毀大佛,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也化為灰燼。這段1999年所拍攝片段,就是大佛被炸毀前最後的公開影像。
考古學家表示,巴米揚當地過去30年來的侵蝕速度加快,加上氣候變遷,夏天越來越熱,冬天越來越冷,都是造成巴米揚文化遺址可能快速消失的重要原因。巴米揚山谷洞穴中的居民表示,希望政府儘快將他們安置到別處。巴米揚洞穴居民阿曼奴拉說:「我們住在洞穴裡,如果有其他的棲身之所,我們願意離開。因為許多人在洞穴裡生火,對洞穴造成破壞,因此政府應該將民眾遷往別處居住。」
阿富汗在全球181個國家中,對氣候變遷適應能力排名第173名,凸顯該國對極端氣候的無能為力。估計要防止巴米揚山谷嚴重的自然侵蝕,要耗費數十億美元的經費,貧窮的阿富汗政府根本無力負擔。這座位於興都庫什山脈中的重要文化遺址,隨時都可能在我們的眼前消失。
阿富汗中部的巴米揚省,位於興都庫什山脈中的一處盆地,海拔超過2500公尺,兩尊大佛像遭塔利班炸毀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03年將大佛像周邊的山谷跟洞穴,都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範圍。不過隨著極端氣候現象加劇,當地強風跟大雨的侵襲,加上造訪遊客的人為因素,都讓巴米揚文化遺址岌岌可危。
巴米揚居民巴奇爾說:「這裡已不再是之前該有的樣子,這裡經常下大雪以及大量的遊客造訪。如果政府有努力控管,情況會好一點,但目前這裡逐漸被大雨、大雪跟地震破壞。」巴米揚大學考古學家阿里表示,「小佛的破壞比大佛更加嚴重,因為造訪大佛的遊客沒有小佛多,因此破壞更加嚴重。而大部分的破壞都是人為因素,當然也加上自然因素,包括大雪跟雨勢。」
巴米揚山谷全長約15000公尺,是連接阿富汗南北地區的主要通道,更是古代絲路的重要中途據點。原本豎立山谷間的西大佛高55公尺,東大佛高38公尺,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高的佛像,過去幾世紀遭逢戰亂破壞,隨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不過在2001年3月,塔利班以破除偶像崇拜為由,與全世界為敵,徹底炸毀大佛,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也化為灰燼。這段1999年所拍攝片段,就是大佛被炸毀前最後的公開影像。
考古學家表示,巴米揚當地過去30年來的侵蝕速度加快,加上氣候變遷,夏天越來越熱,冬天越來越冷,都是造成巴米揚文化遺址可能快速消失的重要原因。巴米揚山谷洞穴中的居民表示,希望政府儘快將他們安置到別處。巴米揚洞穴居民阿曼奴拉說:「我們住在洞穴裡,如果有其他的棲身之所,我們願意離開。因為許多人在洞穴裡生火,對洞穴造成破壞,因此政府應該將民眾遷往別處居住。」
阿富汗在全球181個國家中,對氣候變遷適應能力排名第173名,凸顯該國對極端氣候的無能為力。估計要防止巴米揚山谷嚴重的自然侵蝕,要耗費數十億美元的經費,貧窮的阿富汗政府根本無力負擔。這座位於興都庫什山脈中的重要文化遺址,隨時都可能在我們的眼前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