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鯨豚擱淺救援獲國際認可 亞洲列前茅
黃怡菁 邱福財 / 台北報導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台灣鯨豚擱淺救援的歷程,已超過25年。協會也將歷年來的救援影像,剪輯成海洋教育推廣影片,除了呈現救援成果,也能看見海洋生態正面臨的危機。
擱淺鯨豚才斷氣、死亡,研究團隊就必須忍痛與時間賽跑,趕緊進行解剖,以便調查、分析死因。中華鯨豚協會秘書長李宗翰說,「甚至我們會在10%的擱淺鯨豚肚子裡面,發現有人造的塑膠物。」
將鯨豚的骨骸拼接起來,從脊椎骨斷裂的情形,推判生物死亡前,是否在海洋遭受漁船撞擊,或是試圖回溯鯨豚的棲息環境,受到什麼樣的干擾。中華鯨豚協會指出,他們已參與近千隻鯨豚擱淺處理,不論是搶救成功、野放後衛星追蹤,還是擱淺死亡研究,台灣的成果是被國際公認在亞洲名列前茅。
中華鯨豚協會理事長楊瑋誠說,「救援成果可以分成兩個大的部分,第一個,是我們把牠活體進到救援的水池,並且成功把牠救活,那研究的東西並不是單純的科學,而是研究到底海洋發生了什麼事情,讓我們人類知道說,如何制定策略來保護海洋,這兩個大的成果,都在亞洲或者全世界都是名列前茅的。」
協會蒐集歷年影像、實錄,剪輯成25分鐘影片,檢視救援的階段性成果。不過壞消息是,截至2019年11月底,台灣達144隻鯨豚擱淺死亡,創下紀錄新高,替海洋生態發出嚴正警訊,也凸顯環境保育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