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界搶救 台中老字號中央書局重新開放
林健生 彭煥群 / 台中報導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台中中區的老字號中央書局在日治時期就是台灣最大的漢語書店,但因為近年來不敵大環境,在1998年熄燈。後來經過文化界搶救,經過三年整修,今天再度對外開放,而重生的中央書局和一般書店不同,結合多元的書籍,和飲食文化空間,要讓老書店再出發。
柔和的燈光加上窗外陽光灑落,顧客挑個喜歡的角落坐下喝杯茶或是咖啡,沉浸在書香,找回老台中的記憶。民眾說:「國小的國語社會或是自然(教科書)不見了,不見了、舊了或撕破了就會來這邊買,還有我的第一支鋼筆。」、「有那種再重生,而且從門面到進來產品的擺設,都給人一種很古典氣質的感覺。」
位在台中中區的中央書局,1927年最早由台灣文化協會成員設立「中央俱樂部」,後改為中央書局,成為台中地區啟蒙文化的重要角色,但近年因不堪虧損下結束營業,多方易主後,有時還成為特賣場,讓文化界人士相當不捨,因此在各界奔走搶救經過三年修繕後,11月1號重新開放試營運。新的中央書店,沒有大面積的書牆走道,取而代之的是書櫃和咖啡香。
中央書局營運長繁運隆說:「人類在對知識吸收這件事情上面,它其實會擺盪,也許在未來的未來,它又會擺盪到(實體)書這個部分。」
從日治時期開始,就是最大的漢語書店,而因為鐵路吸引許多文人聚集,成為當時的思潮傳播站,更帶動後期台中文化和思想傳播。新的中央書局,定位為以展覽及企劃為核心的書店。
中央書局副總監沈貞慧表示:「以中央俱樂部的精神,重新演繹中央書局這個空間,所以未來的中央書局,它除了書之外,還會有飲(飲食文化)還有物(文創文化)。」
延續對土地和文化的認同,老書店雖然重生,不變的是以書作為連結,繼續要扮演讀者文化和思潮的交流站。
柔和的燈光加上窗外陽光灑落,顧客挑個喜歡的角落坐下喝杯茶或是咖啡,沉浸在書香,找回老台中的記憶。民眾說:「國小的國語社會或是自然(教科書)不見了,不見了、舊了或撕破了就會來這邊買,還有我的第一支鋼筆。」、「有那種再重生,而且從門面到進來產品的擺設,都給人一種很古典氣質的感覺。」
位在台中中區的中央書局,1927年最早由台灣文化協會成員設立「中央俱樂部」,後改為中央書局,成為台中地區啟蒙文化的重要角色,但近年因不堪虧損下結束營業,多方易主後,有時還成為特賣場,讓文化界人士相當不捨,因此在各界奔走搶救經過三年修繕後,11月1號重新開放試營運。新的中央書店,沒有大面積的書牆走道,取而代之的是書櫃和咖啡香。
中央書局營運長繁運隆說:「人類在對知識吸收這件事情上面,它其實會擺盪,也許在未來的未來,它又會擺盪到(實體)書這個部分。」
從日治時期開始,就是最大的漢語書店,而因為鐵路吸引許多文人聚集,成為當時的思潮傳播站,更帶動後期台中文化和思想傳播。新的中央書局,定位為以展覽及企劃為核心的書店。
中央書局副總監沈貞慧表示:「以中央俱樂部的精神,重新演繹中央書局這個空間,所以未來的中央書局,它除了書之外,還會有飲(飲食文化)還有物(文創文化)。」
延續對土地和文化的認同,老書店雖然重生,不變的是以書作為連結,繼續要扮演讀者文化和思潮的交流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