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打擊共黨 曾造成3萬人「被失蹤」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圖/美聯社)
南美洲國家阿根廷在1976到1983年之間,軍事執政團以打擊共產黨游擊隊為名,大規模逮捕、刑求和屠殺反對者,不僅造成大約3萬人"被失蹤",受害者的小孩也被沒有血緣關係的家庭收養,與原生家庭斷絕了聯繫。在"五月廣場阿嬤"等人權團體奔走下,日前才證實第130位受害者後代的真實身分。
=="五月廣場阿嬤"主席 艾絲蒂拉岱卡洛托==
他名叫哈維爾馬提亞斯達洛米哈爾朱,母親是伊蓮娜米哈爾朱,父親是胡安馬努達洛,他們倆夫妻在1977年12月"被失蹤"。
阿根廷在1960到1970年代,歷經多次的政黨輪替與軍事政變,最後一個軍事執政團在1976年開始掌權。直到1983年底被迫解散的7年多期間,正逢美國為了在拉丁美洲圍堵共產勢力擴張,支持阿根廷、智利等國的軍事強人,實施所謂的"兀鷹行動"。
就像台灣戰後初期的白色恐怖一樣,阿根廷軍事執政團以打擊共黨游擊隊為名,大規模逮捕、刑求,乃至於屠殺異議份子,受害者大約3萬人。1977年12月,當時的哈維爾只有4個月大,父親與懷孕中的母親被軍方帶走後就此下落不明。哈維爾被沒有血緣關係的家庭收養,直到舅舅羅伯托找到他,哈維爾才知道自己真實的身世。
==白色恐怖受害者後代 哈維爾==
尋親之路觸動了心靈,也是記憶、真理與正義的象徵。如果要找一個時刻來標記這件事,就是和舅舅來個抱抱。他找了我40年才有機會說"是你嗎"
當然,協助這些受害者的後代尋根,不能只憑殘存的照片或文件,而且白色恐怖時代很多受害者根本沒有留下任何書面證據。因此就需要透過DNA檢驗來確認身份。3萬名受害者,到現在也只能為100多位後代驗明正身。
對許多外來的人而言,這個白色恐怖紀念碑,只是一面刻滿了名字的牆壁,但是在倖存者和受害者的後代眼中,那是烙印在阿根廷歷史無法抹滅的傷痕。
記者 徐家仁 報導
南美洲國家阿根廷在1976到1983年之間,軍事執政團以打擊共產黨游擊隊為名,大規模逮捕、刑求和屠殺反對者,不僅造成大約3萬人"被失蹤",受害者的小孩也被沒有血緣關係的家庭收養,與原生家庭斷絕了聯繫。在"五月廣場阿嬤"等人權團體奔走下,日前才證實第130位受害者後代的真實身分。
=="五月廣場阿嬤"主席 艾絲蒂拉岱卡洛托==
他名叫哈維爾馬提亞斯達洛米哈爾朱,母親是伊蓮娜米哈爾朱,父親是胡安馬努達洛,他們倆夫妻在1977年12月"被失蹤"。
阿根廷在1960到1970年代,歷經多次的政黨輪替與軍事政變,最後一個軍事執政團在1976年開始掌權。直到1983年底被迫解散的7年多期間,正逢美國為了在拉丁美洲圍堵共產勢力擴張,支持阿根廷、智利等國的軍事強人,實施所謂的"兀鷹行動"。
就像台灣戰後初期的白色恐怖一樣,阿根廷軍事執政團以打擊共黨游擊隊為名,大規模逮捕、刑求,乃至於屠殺異議份子,受害者大約3萬人。1977年12月,當時的哈維爾只有4個月大,父親與懷孕中的母親被軍方帶走後就此下落不明。哈維爾被沒有血緣關係的家庭收養,直到舅舅羅伯托找到他,哈維爾才知道自己真實的身世。
==白色恐怖受害者後代 哈維爾==
尋親之路觸動了心靈,也是記憶、真理與正義的象徵。如果要找一個時刻來標記這件事,就是和舅舅來個抱抱。他找了我40年才有機會說"是你嗎"
當然,協助這些受害者的後代尋根,不能只憑殘存的照片或文件,而且白色恐怖時代很多受害者根本沒有留下任何書面證據。因此就需要透過DNA檢驗來確認身份。3萬名受害者,到現在也只能為100多位後代驗明正身。
對許多外來的人而言,這個白色恐怖紀念碑,只是一面刻滿了名字的牆壁,但是在倖存者和受害者的後代眼中,那是烙印在阿根廷歷史無法抹滅的傷痕。
記者 徐家仁 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