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真假如何分辨?有媒體人認為,隨著科技發達,透過line或社群平台發出的假消息,傳播的速度,比新聞媒體傳播更快,更容易滲透社會,有民間團體則是擔心,如果政府管制新聞,恐怕反而讓媒體成為政府傳聲的工具。 先前,網路瘋傳這張一卡車香蕉被倒在地上照片,寫高雄美濃的香蕉被棄置現場,新聞不敢報;農委會特別召開記者會澄清,說是假消息,現代科技發達,透過網路發出的假消息,傳播快速又廣泛,滲透到社會力量相當強大。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總編審黃兆徽指出,「其實所謂的假新聞沒有那麼嚴重,那比較嚴重的,其實就是各種自媒體啊、通訊軟體啊這發出來的訊息。那我們也看到,這裡面有很多訊息,它為了要求取大家的信任,會用移花接木的方式。」 一般閱聽者,要辨別假新聞,並不容易。有媒體人則表示,在搶速度的狀況下,媒體報導訊息確實常出現落差,卻不該被以偏概全,就被認定的假新聞。 全國傳播媒體產業工會理事長鄭一平認為,「因為每一個媒體有不同的立場,那有以偏概全這種狀況,就很容易出現外界說的假新聞,可是事實上,是不是就是假新聞呢?你說它是假新聞,它可能還有三、四成是真的。我沒有辦法認同它就是假新聞!」 媒體是為社會公眾發聲的平台,現在NCC打算對未經查證的新聞開罰,有民間團體則擔憂,如此管制媒體,不只可能違害新聞自由,更可能讓媒體淪為政府發聲的工具。 黃兆徽擔憂,「如果又賦予政府權力說誰來認定是假新聞,就由政府來認定是假新聞的話,那媒體它還敢不敢報對政府不利的新聞?是不是跟政府有關的不利的新聞都不敢再討論?都不敢再傳播?那大家變成政府的傳聲筒嗎?」 媒體為第四權,民間團體認為,要解決假新聞充斥,政府可以透過政策,改善媒體生態環境,而不該用管控的方式,來限制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