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與日本博物館合作,實驗3萬年前史前人類,從台灣東部航海到日本與那國島的過程。今年建造第二艘史前竹筏,4號下海試航,5名划手沒有現代導航設備,以觀看自然景象和星象,航行挑戰黑潮。 第二艘仿造3萬年前史前人類海上交通工具的竹筏,4號從台東的烏石鼻海灘出發,由台灣、日本和紐西蘭共5名划手,只帶著飲用水和食物划向太平洋的黑潮。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教授 海部陽介表示,「這次有加入紐西蘭毛利族的划手,他使用的是傳統的星光導航技術,他一直在判斷東方,正東方的方向。」 划手們在海上模仿史前人類在沒有導航設備輔助下,觀看大海流向朝著北方航行,海上的風浪原本平緩,這一趟預計要航行24個小時到宜蘭外海,但4號晚間划到花蓮外海風浪變強,又遭遇雷雨,經過12個小時、20海浬的海上航行,決定暫停夜間航行,不過也讓划手們體會到了史前人類的航海智慧。史前竹筏划手 宋元開說,「是不簡單,因為你看,昨天本來是要星星的,結果天氣就是不能如預計的。」 這艘史前竹筏,是由阿美族造船工藝師「勞外」建造,改良去年第一艘竹筏太重、太長,影響航行速度的缺失。史前博物館表示,6月6日凌晨划手會再出海挑戰24小時航行,為2019年正式航向史前3萬年做最好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