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哈迪棄醫從政 戲劇性一生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執政22年的馬哈迪今天正式交棒給下一代,步出紛紛擾擾的政壇,而這位在亞洲金融風暴期間,力抗國際貨幣基金建議,堅持要走自己道路的領導人,早年他棄醫從政的經歷,已經被視為馬來西亞政壇的一頁傳奇。
2002年六月,馬哈迪在巫統年會上宣佈要退休的消息,會場突然響起一片哀號,難以置信的聲音。這也難怪,對多數的馬來西亞人來說,執政22年的馬哈迪,已經和總理這個職位畫上了等號。
1925年出生的馬哈迪,出身一個印度裔父親和馬來族母親的貧苦家庭,求學期間為了學費,很早就踏足商界,醫學院畢業後,馬哈迪返回家鄉懸壺濟世,經歷殖民時期國弱被人欺的痛苦,馬哈迪棄醫從政,並在1964年當選國會議員,一路爬上巫統最高領導人,在1981年出任總理一職。
馬哈迪執政期間,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是經濟上的成就。馬來西亞在他的掌舵下,從農業社會蛻變為東南亞重要的工業與財經重鎮。特別是1997年到1998年金融風暴期間,馬哈迪不顧國際貨幣基金和主流經濟學家的警告,實施貨幣管制和馬幣與美元掛勾的政策。當初痛批馬哈迪的國際貨幣基金,到了今年,重新檢視當時的情況,坦承馬哈迪的選擇正確,讓馬來西亞比東南亞其它國家,更早走出金融風暴的陰霾。
不過,馬哈迪任內民主和人權方面的紀錄,卻是乏善可陳,甚至還成了外界抨擊焦點。他不滿指定的接班人安華,在黨內推動改革運動,進而在1998年以貪瀆,從事不正當性行為等十項罪名,將安華送入大牢。
安華妻子,阿茲莎:他(馬哈迪)帶來了物質上的進步,現在看到的許多地標,都要歸功於他,不過,同時我們也看到,貪污指數越來越高,貧富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這正是我認為馬哈迪醫生矛盾的地方
除此之外,馬哈迪對國際時事所發表的談話,經常引起西方媒體的嘩然。金融風暴期間大罵金融炒手索羅斯是強盜流氓,在伊斯蘭會議組織高峰會上發表世界遭猶太人統治說。不過,馬哈迪的砲口也不光是對外,他也曾指責馬來人懶惰,所以才會落在西方國家的後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