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家暴原住民婦女爭權益 民間團體伸援手

2017年,花蓮家暴案件中,具有原住民身分的個案、占了近四成一。其中,也有相當比例,已經申請保護令,卻又撤回。分析原因,原住民婦女在受到家暴時常常因為擔心求助後果、交通不便、語言等因素,最後放棄尋求司法保護。 手綁著繃帶,家住花蓮秀林鄉的太魯閣族女士林小姐,搭車前往地方法院申請保護令,但她不太會說漢語,無法理解法院志工告訴她的相關程序,更憂心保護令如果讓先生被關,全家生計該怎麼辦? ==林太太 vs. 花蓮地方法院家暴服務處人員== 保護令不會害你先生被關 這樣喔 可是我還是很害怕耶 沒關係 如果說你害怕出庭的部份 我們這社工都會 全程陪伴你去開庭 而根據花蓮地院家暴服務處的統計,106年花蓮家暴案件具有原住民身分的個案就佔了41.5%,總共288人,其中已申請保護令中途又撤回的就有21.7%,歸納其原因包括證據取得困難、擔心求助後果、以及交通遙遠不便、漢語能力偏弱,這些都讓被害人不敢進入法庭。 ==花蓮縣原住民新部落發展協會執行長 林俊雄== 她們一個保守的心態 不管是她的喔 我先生 或者是我的公公婆婆 對我施暴都無所謂 ==現代婦女基金會主任 黃心怡== 她這樣一趟三、四個小時 她說那我不要了 她說沒關係啦 反正我都忍耐這麼久了 而為了突破困境,現代婦女基金會和花蓮地院製作了一部專屬原住民族群的"法庭注意事項影片",以阿美族、太魯閣族母語發音方便族人閱聽,此外也安排通譯服務漢語偏弱的族人,並增開南區鄉鎮家事庭,減少被害人往返時間。 記者 溫嘉楷 花蓮報導

專題|土耳其百年震殤 「鬆餅式坍塌」為何釀禍?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