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直播

重看霧社事件 歷史需要多元觀點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文建會與公視合作拍攝的原住民歷史大戲「風中緋櫻」,今晚起在公視頻道中播出,這齣連續劇希望從原住民角度、還原霧社事件真相,到底霧社事件中的遺族如何看待這段歷史?公視記者帶您回到事件發生的現場,聽聽他們的說法。 1930年的霧社,不堪日本極權統治的賽德克人,在頭目莫那魯道的帶領下,殺死了一百多名日本人。24天後,在日本軍警的圍剿下,大勢已去的莫那魯道自殺而死。從此,這段歷史在官方的記載上,成了原住民英勇的武裝抗日事件,而事件中接受日本教育的一方,則是被貼上了親日的標籤。 七十年後,遺族們來到莫那魯道的墓前,用這樣的祭文,告訴他們的祖靈。 族人說,親日與抗日的字眼,只存在日本人和漢人所寫的歷史裡,但這樣片面的歷史定位,卻讓在第二次霧社事件中,接受日本栽培、但卻不願對不起族人而舉族自盡的花崗二郎家族,長期背負著親日的罪名。花崗家的遺族不明白為何同樣是犧牲了的祖先,名字至今都未能列入紀念碑。 現在的春楊部落,就是當年霧社事件的現場荷歌社,初春的櫻花開的燦爛,長期研究霧社事件的鄧相楊認為,在這場歷史悲劇裡,英雄不只是莫那魯道,犧牲掉的每一個人,都是一段歷史。 七十年後,回首霧社事件,沒有英雄、也沒有壞人,站在雲深霧重的紀念碑前,族人們希望,能用塞德克人自己的觀點,重新書寫這段慘烈的史實。 公視新聞蘇玲瑤、徐啟峰採訪報導
您的參與,
讓公共服務更完整!
閱讀、按讚,就能客製您的專屬推薦新聞
本網站使用 Cookie 技術提升體驗,詳見服務條款。繼續瀏覽即代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