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直播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其實,法務部在評估性侵犯假釋,主要是認為他們回到社會不會再犯,電子腳鐐只是警示和監控,否則假釋也就失去意義;目前法務部已經用電子腳鐐執行過的假釋犯,一共有142人,正在執行的則是12人,這也或多或少說明,起碼有130名性侵犯回到社會,開始再生的新生活。 ---- Ns 拿著這成了眾矢之的的電子監控器,或者說是電子腳鐐,對於性侵假釋犯脫逃,保護司說,其實提出警示,才是電子腳鐐的功能所在。 Ns(cnn現場音) 說到電子腳鐐,國際間最早引起關注的,還是2004年,美國百貨大亨瑪莎史都華,她因為內線交易被宣判居家監禁半年,讓電子腳鐐成為媒體關注焦點,而台灣也從2006年開始採用,成為台灣監控性侵假釋犯的最新利器。 Ns(穿戴記者會現場音) 從民國95年起,台灣首位接受電子腳鐐監控的性侵假釋犯,正式讓台灣進入電子監控時代;根據統計,95年12月至今,法務部一共執行了142名性侵假釋的電子監控,而目前包括在逃的花蓮嫌犯,一共有12名受到電子保護管束。我們查訪監控情形,受監控的名單一一列表,而基礎的原理就是在家中裝設無線接送器,一旦電子腳鐐離開30公尺,監控人員就會接獲簡訊,第一時間趕往現場。 然而,花蓮假釋犯脫逃,外界不免質疑,為何電子腳鐐如此不牢靠? SB記者 張家齊 一般人會誤會電子腳鐐是牢不可破 不能破壞 事實上仔細來看 它是塑膠 具有彈性 當初設計的原意是說 如果你要破壞它的話 一旦破壞 等於你要宣告你放棄了假釋和自由 準備回到監獄 換言之,如果性侵犯的再犯率高,不可能獲得假釋;而假釋期間的監控,則是以電子監控作為外控,保護司說,我們不可能永遠關住一個人,所以要讓放出來的,不再關進去。 由於從國外引進電子腳鐐,不含後續維修,光硬體就要價一億台幣,法務部當年委託國內廠商,以不到五分之一的價格,研發出適合台灣地形和發射訊號的設備。法務部說,12月即將改良的第三代電子腳鐐,將會運用GPS科技,鎖定假釋犯的分分秒秒。只不過,珍不珍惜自己重獲自由的難得機會,恐怕已經比不上千萬婦女害怕突然遭到狼吻的夢靨。 記者 詹維耕 張家齊 台北採訪報導
您的參與,
讓公共服務更完整!
閱讀、按讚,就能客製您的專屬推薦新聞
本網站使用 Cookie 技術提升體驗,詳見服務條款。繼續瀏覽即代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