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次證實海水變鹼有助吸碳 中山大學研究登國際期刊

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最新研究發現,海洋具「自然鹼化」能力,且有助吸收二氧化碳,是全球首度有研究證實此一現象。研究指出,未來可望研發以人工增加海水鹼度,作為碳移除策略之一,不過仍須釐清改變海水酸鹼值對海洋生物可能造成的影響。

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助理教授雷漢杰最新研究發現,海洋具自然鹼化現象,且「海洋鹼化」的過程有助吸收二氧化碳。研究指出,未來可望透過人為方式增加海水鹼度,作為碳移除策略之一,成果獲國際期刊《地球物理研究快報》(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刊登,是全球首次證實此一現象。

雷漢杰指出,海洋原本透過海氣交換方式吸收約26%人為排放二氧化碳,但會因此造成海洋酸化問題並威脅生態。而過去以人工方式對海洋增鹼的想法,大多停留在理論或小規模實驗,缺乏實地長期觀察數據。

這項研究利用在北南海的「東南亞時間序列研究」(SEATS)測站自1999年至今的觀測資料,分析南海鹼度、pH值、溶解無機碳與碳酸鈣飽和度等指標,並首次發現當地海水鹼度自然呈現上升趨勢,同時能抵銷部分二氧化碳帶來的酸化與化學變化。

雷漢杰解釋,當南海表層海水總鹼度每年上升0.56微莫耳/公斤(約等同萬分之三的上升量)時,能使海水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提升28%,同時減緩海水酸化速度14%以及酸鈣飽和度下降速度22%。

不過雷漢杰也坦言,雖然目前美國與加拿大研究顯示,人工增鹼對浮游動物等生物的存活能力會帶來正向影響,但仍須釐清對所有海洋生物可能造成的長期影響。另外,以人工方式增加海水鹼度時,除須避免投放的鹼性物質參雜重金屬造成海洋污染外,也要考量釋放點海域因高濃度鹼性帶來的問題。

雷漢杰認為,未來較可行的增鹼方式,是針對特定海域小規模投放鹼性物質,並選擇能承受鹼度變化的生物棲地,這樣既能降低對生態的衝擊,也能在投放區域達到吸碳效果。雷漢杰表示,投放區域在與其他海水混合後就會稀釋鹼性濃度,不至於大幅改變全球整體海水酸鹼值。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