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流行病學又有重大突破。台大醫院和中研院合作全球首創B肝世代研究,長期追蹤21年資料發現,慢性B型肝炎患者表面抗原,在不同疾病階段肝癌風險的評估和治療,都提供全新數據,而這項研究成果日前已被刊登在國際頂尖醫學期刊。
只要抽血檢驗,就可得知是否感染B型肝炎,有些慢性B肝患者必須長期口服抗病毒藥物,避免惡化成為肝癌。
不過台大醫院與中研院合作研究發現,「不活動性慢性B肝患者」,B肝表面抗原血清濃度低於100IU/mL(國際單位)的非肝硬化不活動性患者,其肝癌發生率僅為0.08%,遠低於國際監測的0.2%門檻,其肝癌風險與沒有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族群相當,顯示患者接近治癒標準。
台大醫院內科部醫師曾岱宗說明,「假設他的表面抗原是小於100國際單位,這群病人的肝癌風險就真的很低,他們的肝癌風險低到我們認為跟一般族群差不多,所以他們的追蹤可能也許不用這麼密集。」
另外,針對「免疫耐受期慢性B肝患者」,研究團隊首次發現B肝表面抗原高於10000IU/mL(國際單位)者,反而出現肝癌延遲發展現象,有助於界定真正低風險族群,以避免過度治療。
中研院院士陳建仁表示,「精準的治療當中,我們當然都需要知道不治療時,長期追蹤的風險是什麼,所以在流行病學也好、臨床也好,我們就需要做長期的追蹤研究。」
研究團隊強調,這是全球首度進行的B肝世代研究,總計收案6139位B肝患者,長期追蹤21.7年,發生肝癌人數有547位。這項研究成果,不僅彰顯台灣在肝病流行病學的國際領先地位,也可做為未來國際治療指引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