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自由潛水?一窺台灣頂尖選手的心路歷程!【獨立特派員】
一片黑暗的海有什麼好看? 黃華揚透過潛水探索自我
黃華揚,是多台灣競技自由潛水多項紀錄保持人,專注挑戰亞洲最深的紀錄。從小就喜歡玩水的他,竟然能喜歡到以潛水為業,爸爸媽媽也覺得非常不可思議。
黃華揚的父親曾經問過他,你潛一百多米下去都暗暗的,也沒什麼風景好看,你怎麼會喜歡?華揚的母親則認為,自由潛水對華揚來說是一種冥想的方式,他在這方面可以得到很大的快樂。
而從黃華揚的訓練筆記中,我們得以一窺,自由潛水比賽前的緊張時刻,以及自我對話的情景。對選手來說,越往下潛,伴隨而來的壓力也越大。
胸口和肺的擠壓感,像是大象踩著你。視覺隧道化,像是睡著般地暈過去,讓我覺得想要就這樣一直往下墜,不會有想要回頭的感覺。必須努力對抗這些,保持意識清醒。

舞者張逸先為何跨足自由潛水? 「游」出一條不同的路
張逸先,則是從舞者跨足自由潛水領域,他以台灣第一為目標,挑戰自我。而自由潛水屬於極限運動的一種,曾以擔任舞者為目標的張逸先,為什麼會跨入這個領域呢?
張逸先坦言,大學的時候是念輔仁大學的運動休閒管理,但那時候念書只是為了要給家裡交代,最想做的事情是當舞者。
熱愛跳舞的張逸先,因為家境狀況不是很好,沒有辦法讓他念舞蹈系,只好半工半讀在外學舞,汲汲營營地追尋成為舞者的夢想。但一場車禍意外讓他的腳踝受傷,也間接宣告了舞蹈夢必須喊停。
張逸先回憶,當自己失去跳舞的時候,他的世界就崩塌了!那時候會接觸自由潛水,是想說會不會玩一玩就死在海裡。
在絕望之中,張逸先接觸了自由潛水這項運動。但在海裡,他重生了。這幾年他更努力精進水下舞蹈表演,用一部部的作品感動觀眾。

追求紀錄,後來呢? 如何與目標共存而不迷失?
張逸先曾打趣地說,他與黃華揚兩人王不見王。但這次,他們同時收到來自世界指標性賽事「垂直藍深度賽」的邀請,登上國際級舞台。在這次的比賽中,黃華揚設下了117米的目標,這不僅是他個人的最佳紀錄,也是當時的亞洲紀錄。
黃華揚認為,其實那一潛自己做得非常好,把訓練成果都發揮出來了,除了擠壓傷這一件事之外。大會覺得他的傷勢非常嚴重,是他們看過最嚴重的肺擠壓傷,所以跟裁判討論之後,剩下的賽事全部被禁賽。
而在2023年中國美人魚公開賽創下歷史最高分紀錄的張逸先,卻又陷入了一場低潮。
張逸先以為當他追求到這些榮耀之後會很開心,但其實更不開心,而且是愈來愈不開心。甚至在大家面前要把那些開心演出來,而他也察覺到自己在演,所以愈來愈累。
有單蹼女王之稱的日本自由潛水選手廣瀨花子,常常在比賽中與黃華揚和張逸先交流,他又有哪些觀察呢?
廣瀨花子表示,張逸先明顯是討厭輸的人,而黃華揚其實也很討厭輸。但有時候選手需要忘掉非贏不可的感受,因為一旦在勝負上執著,反而更容易輸。
追求卓越、突破自我,是運動選手屢屢感動人心的關鍵,但也可能在無意中,
讓這股企圖心成了吞噬自己的心魔。而或許回歸初衷,就能找到解答。
張逸先坦言,他現在也慢慢地放下,一定要拿下自由潛水的國家紀錄。因為他很明確地知道那不是快樂的方式,這件事單純變成夢想,想看自己能到哪裡。
神祕的海洋孕育出無數的生命,也是許多自由潛水運動員的逐夢之地。但翻身入水需要勇氣,臨淵而不羨魚,而是入水成魚,不論那一潛是否達成目標,是否完美,都是值得大力紀念的一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