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系是怎麼誕生的,人類無法坐時光機回到46億年前,但科學家可以觀察現在的宇宙探索答案。
深入浩瀚無垠的宇宙黑幕,人類在距離地球1370光年的獵戶座中,觀測到這顆名為HOPS-315的類太陽恆星,橘色區域顯示一氧化碳向外噴發,藍色區域則是一氧化矽,這些高溫氣體凝結成固態礦物(矽酸鹽silicates),是形成岩石行星的第一步,這個過程也是太陽系的誕生起源。
萊頓天文台科學家麥克盧爾說,「這次發現的是所謂的『零時』起點,也就是構築地球般的類地行星,或甚至像木星(氣態巨行星)的核心物質,第一次開始出現的那一刻。」
這顆類似太陽的黃矮星,年齡僅約10萬到20萬年,藉由恆星傾向地球的角度,望遠鏡得以穿透氣體盤縫隙,窺見裡頭的形成祕密。
動畫模擬內部氣體活動與結晶矽酸鹽,被視為約46億年前,太陽系誕生時的第一批固體材料,這些物質最終會形成新的行星系統。
普渡大學助理教授范特霍夫說,「透過觀察這些行星形成條件有多相似,並試著找出哪些過程是形成地球的關鍵。」
照片由設在智利的天文望遠鏡網絡(ALMA)拍攝,研究也與NASA韋伯太空望遠鏡合作,發佈在國際期刊《自然》,清楚記錄「創世」景象重演,代表類地行星或許比想像中更常見。
范特霍夫表示,「可能是我們目前還沒有能力偵測到像地球一樣的行星,所以這是另一種用來評估宇宙中,出現類地行星可能性多高的方式。」
儘管這只是行星形成的起點,但不排除未來演變成「類太陽系」的雛形,至於最終會孕育出幾顆行星,答案還沒揭曉,難以預測的可能性也是宇宙最迷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