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風電裝置量難達標 背後產業結構問題浮現

今(2025)年5月台灣成為無核國家,根據能源署最新統計,用電有13.5%是再生能源,裡面第二多就來自風力,但風電在台灣發展其實不順利。原訂2025年陸域與離岸風電裝置容量分別要達到1.2GW和5.6GW,如今雙雙跳票。能源署不只下修陸域風電目標,也預期離岸風電難以在今年如期達標。

台灣現在是無核國家,用的電13.5%是再生能源,裡面第二多就來自風力,但風電在台灣發展其實並不順利,能源署把陸域風電裝置容量下修,確定不能達標。原本很被看好的離岸風電也出現瓶頸,台灣的風電產業怎麼了?還能繼續發展下去嗎?

放在陸地上的巨大風力發電機,已經開始被部分台灣人民視為避鄰設施。截至今年5月,發電裝置容量是937MW,遠不及能源署預定的目標1.2GW。

明新科大風力發電學程主任張崑宗表示,「連業者也說,就陸域的風機其實已經停止建置,沒有辦法再進一步再去建造更多。」

相較陸域容易直接影響居民生活,蓋在海上的離岸風場空間寬廣,風更穩、風力也更強。但這條能源轉型之路同樣不好走,離岸風電的裝置量,預計到今年也很難如期達成目標。

經濟部離岸風場國產化審查委員江茂雄表示,「前面因為COVID-19延後,因為船也過不來,沒有船員,生產端也缺工,很多外籍人士也進不來。」

由於台灣對於離岸風電產業是從零開始,因此技術、原料都需要仰賴他國引進,這也造成台灣機組零件在製造成本比國外還貴,比如支撐風機的塔架,使用的鋼板就需要從國外進口。

但是一旦成本增加,就可能影響建設進度。由於風場建置成本龐大,難以單靠開發商負擔,因此就會找銀行進行融資。但銀行同樣擔心開發商無力償還,所以會要求開發商先找到願意買電的企業,並提供購電合約才願意放貸。

風能協會榮譽理事長簡連貴表示,「1支風機過去,假如是一個1MW可能是1億,那現在呢可能要到1.5億,或者更高到2億,融資的需求的規模也要更為提高,但企業要他去買綠電,他也考慮到成本。」

當融資不順利,就會直接影響風場建置進度。比如政府推動,原定2026年、2027要完工接上電網的開發計畫,就是因為開發商融資問題遲遲無法解決,導致5家開發商,目前只有1家確定可以如期完工。

學者預估,台灣適合固定式風機的海域最快2030年前後就會開發完畢,之後勢必要轉向浮動式風機。

經濟部離岸風場國產化審查委員江茂雄指出,「就是淺水的區域已經開發完,到深水區就會用這種浮動式的 ,那日本他們需要的是浮動式,韓國也是一樣。」

隨著日、韓逐步投入離岸風電市場,台灣最近培育的人才又正被外國業者挖角。

經濟部離岸風場國產化審查委員江茂雄表示,「我甚至有學生已經被挖角到日本去,那離岸風電好不容易把它扶起來對不對,如果沒有持續的再把它栽培的話,搞不好後面韓國、日本出來,搞不好就把它打垮掉有可能。」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