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界奧斯卡獎的愛迪生獎,台灣研究團隊今(2025)年抱回多達18座獎項,是全球僅次美國第2多,突破性研發技術包含工研院團隊,結合AI將抓漏成本大幅降低,準確度也拉高。另外還有生醫突破性新材料,可以在骨骼處形成保護膜,直接應用在退化性關節炎等疾病,大幅改善傳統水膠停留時間短等限制。
背著沉重的器材,順著管線聽音找出漏水的源頭,這是台水檢漏員,全台剩餘80幾人,過去靠著老師傅傳承,不過天分、經驗甚至環境因素缺一不可,如今透過AI技術輔助,抓漏成本大幅降低。
工研院智慧運維研究室經理蔡曜隆表示,「技術傳承是不易的,所以他可能會有不一樣的判斷,但是我們把他數位化跟AI化以後,他就比較有一個穩定性,當然我們已經可以解離很多事件,所以像地底的一些聲音,異常聲音我們都可以檢測到。」
面對水資源珍貴、人力減少雙重挑戰,這項技術把抓漏準確度,從傳統的60到70%,提升到最高98%,更在國際上標榜創新界奧斯卡獎的愛迪生獎,一口氣奪得3金3銀1銅。
今年台灣團隊在400項創新成果,拿下18座獎項,全球第2多,應用面廣,還涵蓋了生醫新材料。
工研院生醫與醫材研究所所長莊曜宇指出,「打進去的玻尿酸基本上是個液態,所以他不可能留在這個手術,或者是受傷的地方太久,我們可以放各式各樣的不同的藥物,就可以留在受傷的地方,讓他慢慢的去釋放。」
褐色的溫感水膠注入骨骼之間,迅速包覆並且貼合受損組織,穩定保護膜技術,可說是醫療創舉,最長可以停留在患部長達30日,可運用在椎間盤突出、退化性關節炎等。
另外還有科技公司,跨界用半導體技術研發鋼構生產技術,帶來環保效果。
台灣光罩營運長黃郁斌表示,「利用高能雷射做焊接,我們可以節電8成,這個8成的節電,相當於減少了8成的碳排放量,這個是對地球的永續有幫助。」
工研院長劉文雄指出,「不是為了研發而研發,我們研發是為了要解決市場上的,我們社會上的一些需求,所以我們技術最後的出海口,絕對是在市場。」
科技創新同時,研發單位也強調可近性,多項技術目前已與生醫公司、台水等單位合作,不久將來將大規模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