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部公布最新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冊,指出國內2023年溫室氣體總排放量,相較基準年2005年減少4.48%,不過這其中能源部門的排放雖然比前一年減少,但相對於基準年則是上升1.1%。近期因核電退場導致火力全開,是否導致碳排增加?環境部長彭啓明表示,備用機組使用時間有限制,碳排不至於增加。
國內溫室氣體最新排放清冊顯示,2023年排放量來到278.63百萬公噸,比前一年減少,也比基準年2005年減少4.48%。其中能源部門排放最高,比起前一年減少,但卻比基準年增加1.1%。
面對火力發電取代核電,大林、興達電廠備用機組啓動,雖然在非空污季對空品影響不明顯,但碳排放呢?
環境部長彭啓明回應,「等於是緊急備用機組,所以目前來看的話它的啟動時數也有一定的限制,而且它的量,其實你看台電煤的使用量,這幾年是大幅度的減少當中,煤換成氣這個減碳的效益,對於我們的電力排碳係數或是整體減碳是有幫助的。」
部長彭啓明指出,若加速以天然氣汰換燒煤會有很大的減碳紅利,預估2030年燃煤發電占比只剩9%,預計逐步到2030年要達成減碳28%的目標還有希望;環團則肯定國內電力排碳係數逐年下降,但認為2030年想達標,再生能源發電比例要繼續衝高。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認為,「現在風力跟光電裡面其實都遇到一些瓶頸,那你這2年如果沒有辦法突破的話,2030年的時候再生能源占比如果沒有辦法衝到32%以上,那當然就會很難達標。」
而上午環團也舉行記者會,指出國內的前11大排碳大戶,使用燃煤發電有7家企業,剛好是煤碳用量最高的7大業者;環團也點名台塑石化、台塑工業、台化與南亞,煤炭的總用量1013萬公噸,與中火一年用煤量1200萬噸相距不遠。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副秘書長曾虹文指出,「台塑4寶一年的用煤量已經接近中火的用煤量,台塑集團應該要優先來制定這些燃煤退場計畫,不要再把這些污染變成它們的利潤,然後讓污染成本轉嫁,讓社會大眾來承擔。」
綠盟上午舉行記者會強調關注燃煤污染時,絕對不能忽略這些排碳大戶應該承擔的責任,這些企業有76個高污染排放的工廠鄰近學校、醫院與人口稠密區,對公共健康造成威脅。